□姜海婷
人物简介:
邵永孚,1941年生,江苏常州人,腹部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现任海南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1964年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邵永孚迄今已从事腹部肿瘤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60余年,主刀完成手术2万余例,在胰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腹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创新“四点法胰管空肠吻合法”等多项手术技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
笔者:您从医一甲子,在腹部外科领域贡献卓著。请问您的医学之路是如何起步的?早期在西藏的工作经历对您后来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影响?
邵永孚:好医生的成长历程,恰似破土而出的竹笋,需数年默默扎根、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便以惊人的速度茁壮成长。
1964年,我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怀揣对医学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踏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大门。此后,1970—1981年援助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经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西藏昌都水电站卫生所,我深切感受到高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艰辛与挑战。在这里,我常需在简陋条件下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学会了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发挥最大的医疗效能。
在海拔约4800米的马查拉煤矿医院,面对煤矿工人危险的工作环境与频发的外伤、职业病,我必须掌握更全面的医疗技能,应对各种突发紧急情况。在高原,每一次手术都是对身体和意志的极限挑战。
我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组建了西藏首个肿瘤科,并肩负普外科、急诊外科等工作重任。1980年,我在拉萨为一位藏族乳腺肿瘤患者实施了带血管蒂背阔肌皮肌瓣乳房成形术,这是我国较早开展的乳房成形术。
我还带领医疗队深入基层,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麻疹等疾病的防治工作,承担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西藏地区相关工作及拉萨市胃癌普查等多项重要课题研究。这些工作不仅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更为后来的肿瘤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我常告诉自己,每次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托付。数十年来,我应邀到全国500余家医院开展过各种肿瘤手术;也曾到过麻风病院、传染病医院及公安系统医院,为麻风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及服刑人员等实施肿瘤手术。我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不论患者身份,我们都需一视同仁。
笔者:您在腹部肿瘤外科领域享有盛誉,如今已届耄耋之年,仍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通过规范手术解除患者病痛,还曾一天内连续做3台手术。能否分享一些临床中让您印象深刻的手术经历和创新实践?
邵永孚:外科医生应始终以匠心精心雕琢每一台手术,这不仅包括术前的周密准备、术中的精准操作,还要涵盖术后的科学护理。与此同时,医生不仅要会做手术,还要会思考,不断创新。
在胰腺癌外科治疗方面,1988年,我成功摸索并进行了Whipple术“四点法胰管空肠吻合法”,有效避免吻合口瘘的发生,使高难度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变得安全易行、操作简便,大幅降低了Whipple术的胰瘘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1992年,该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文章发表于《中华外科普通杂志》,此后荣获原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在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领域,我开展了直肠癌的自制吻合器保肛术、局部切除术、经腹切除术,以及梗阻性结直肠癌的一期切除吻合术和全盆腔切除术等。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还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每一次创新,都是对传统技术的突破,也是对患者需求的回应。
退休后,我响应号召,怀揣着“患者大病不出岛”的愿景来到海南,参与筹建海南省肿瘤医院,并担任该院副院长和首席专家。曾有一日,我接连主刀3台高难度手术,每一场都仿若与病魔的生死较量。
那天上午8时许,我带领团队为一位64岁男性肝癌患者手术。该患者肝癌病史超1年,乙肝未规范治疗。其肿瘤直径超10厘米,并沿脐静脉转移,侵袭腹壁、膈肌、肝中静脉、第二肝门。
患者此前在外院接受6次介入治疗,病情依旧恶化。手术中,患者肿瘤破裂,出血量超3000毫升。我和团队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历经4个半小时的紧张手术,我们成功止血并切除肿瘤。那一刻,满心疲惫化作欣慰。
短暂休息后,下午2时,我们又为一位47岁男性直肠癌患者实施手术。该患者肿瘤距肛门仅4厘米,保肛难度极大。鉴于直肠类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且患者年轻,若从腹部造口,患者日后生活将多有不便,因此我决定经肛门切除肿瘤,这样创伤小,也能保留肛门排便功能。肿瘤切除后,直肠留洞,需经肛门缝合,这考验着术者的经验和技巧。这台手术持续了1个多小时,终获成功。
下午3时许,第三台手术紧接着开始。我们需为一名男性胃癌患者进行全胃切除,再将小肠与食管吻合。手术持续2小时后顺利结束。
在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同时,我也一直非常重视科研工作。20世纪90年代,我牵头与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肿瘤循证医学的大样本研究,全国共有180多所医院参与其中。
作为中英癌症协作课题的中方负责人,我于1991年起开展乳腺癌不同术式及去势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1993年起开展结直肠癌预防肝转移研究,分别入组8600和18000个病例;同时,建立早期乳腺癌临床随机试验协作中心。这些举措为我国癌症防治及后续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方向。
笔者: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如何不断提升外科技能?
邵永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首先要有扎实的医学教育作为起点。系统的学习和严格的临床技能培训必不可少,这为医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成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基石。
其次,丰富的临床经验至关重要。外科医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熟悉各种手术操作,掌握不同疾病的治疗策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能为医生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外科实践中,医生应具备敏锐的思考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掌握新技术,勇于革新传统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治疗途径。需要大胆实践,将创新理念付诸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多学科协作(MDT)。外科医生不仅要精通外科手术,还要掌握病理学、内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如今,MDT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模式能显著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不仅在医疗技术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提升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MDT还能稳定患者情绪,增强他们对治疗方案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
一名好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时时事事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1994年成为博士生导师,许多学生如今也都是业内翘楚。我曾常对他们说,外科手术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和高压力。通过精准治疗,在高风险和高压力下保持冷静,迅速作出正确决策,将病情危重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价值。
(受访者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