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讲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为了展现“健康中国”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教育部、环境保护部、国家体育总局、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于近日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了“生命之歌——‘健康中国’大型主题晚会”,并将于8月19日晚在央视播出。然而在这样一场恢宏的晚会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哪些医界、媒体界的大腕被邀请到了现场,他们之间有怎样的互动?主创团队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怀?本期“文化在线”,我们邀请了《生命之歌》的主创们,他们用充满温度的笔触,描绘出舞台上下流动的关于医学和生命的感动。——编者“前段时间赶巧了,周围的同事们似乎扎堆和疾病打起了交道,或者自己,或者亲人、挚友,担心、迷茫、恐惧是普遍的情绪。如何正确认识疾病、医学、生命,就这样摆在面前,令人猝不及防。大家突然意识到,这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谁都逃不脱。在这样的动力中,中央电视台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策划的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生命之歌’就此展开。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从开始制作到晚会录制,只有三周时间,两个行业的百余位同志用情怀、智慧和汗水碾压过各种困难,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生命的从宏观到微观的歌咏,这也是一次温暖的相遇,晚会背后的故事不断触动团队中每一个人。我们把这些记录下来,说给您听:岁月绵延、生生不息,让我们珍惜每一次呼吸。”
——《生命之歌》总导演 赵红梅
当“姚一刀”遇到“敬一丹”
□《生命之歌》导演 韩敬怡
终于请到了敬一丹,担任《生命之歌》的女主持人。
从《焦点访谈》到《感动中国》,在观众心里,敬一丹可是个不小的“腕儿”。既然是“腕儿”,一般行事总要摆个“谱儿”,但是在敬一丹这里没有。按照她的专业功力和舞台经验,彩排不彩排都不是事儿,录制前早到半小时,她就能把晚会主持得妥妥的。但是彩排那天,她却早早来到现场,悉心揣摩每一个细节,并利用一切机会,和嘉宾沟通交流。
在敬一丹向台前的嘉宾了解情况时,后面看台上坐着一个人,悄声和身边的编导商量:“我可不可以和敬老师合个影?”
这人可不是普通的追星族,他也是一个“腕儿”,一个“大腕儿”。他叫姚玉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治疗病人超过30万,有3万眼疾患者因他的治疗而重见光明。他的成就,让我们佩服,而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更让我们感动。在采访中,因为一个数据,他竟然在半夜发来400字的信息予以说明。看过他的短片,创作团队中无一不被他折服,我们都私下称他“姚一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们对他的亲近和仰慕。
敬一丹曾多次采访过他,但是两人一直没机会拍一张合影。当姚大夫向编导提出拍合影的想法时,敬一丹也在节目方案中发现了姚大夫的名字,并问身边的编导,姚大夫在哪里,我能不能跟他拍一张合影?
当两个人同时出现在我的画框里的时候,一个问题在脑海中掠过:优秀的人为什么优秀?与职业无关、与级别无关、与一切世俗的刻度无关,只与内心的谦逊和灵魂的高贵有关。
“咔嚓”,我拍下这张合影(如图①),记住了两个不同的人和同一种优秀。
是什么,让温玉娟泪流满面
□《生命之歌》导演 董晓
长裙低垂、素面朝天,《生命之歌》彩排现场,演员温玉娟低调现身却被高度关注。
作为艺术家,她的风采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而多年前,在电影《喜迎门》里塑造的二媳妇形象,依然是那一代人心里的偶像。
“父亲犹豫了
女儿哭了
我的心,碎了
赵炬,我的丈夫
你同意吗?”
读到这里,温玉娟哽咽了。
彩排,一般演员只是走走台位,或者确定一下语速。但是温玉娟却倾情投入,不仅把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读哭了,她自己也是泪流满面。
诗的名字叫《妻子的决定》,讲的是援藏医生、安徽省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赵炬的故事。进藏第五天,赵炬突发疾病,昏迷不清,所有的医学手段都无力回天。最终,妻子做了一个决定:器官捐献。
对于赵炬妻子来讲,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对于晚会创作者而言,这是一个虐心的节目。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诗人和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将“不能言”予以言说,并送达观众的心里。
诗人和艺术家,面对一个故事一个主人公,很像一个医生面对一台手术一个病人,手术成功,人们称赞医生医术高明,其实在医术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悲悯、对情感的体察,是将患者之痛在自己的心里痛过千遍万遍之后的谨慎、专注和虔诚。
“在护理你的两个月零五天
在端详你的每分每秒
有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我想留住你
我想让你重返人间”
平淡如水,但却痛走筋脉。晚会现场,温玉娟完美演绎了这首诗,让人在痛彻心扉之后,感悟生命的美好,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重量。
是告慰,更是激励。
一个“假大夫”的真情怀
□《生命之歌》节目统筹 张雳君
手术服、鞋套、口罩,彩排现场,当演员宗平出现在舞台上时候,大家都说:“真像,宗老师真像!”在情景剧《一个医生的独白》中,宗平扮演那个医生。
“唉,我们这一行
就像走钢丝
永远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
……”
而当宗平一张口,他浑厚的男中音在演播室回荡的时候,他不仅像个医生,而且简直就是一个医生。他曾经饰演过医生,还在北京朝阳医院体验过生活,这些功课,在这个作品中全都用上了。
“我不是救星,不是神
有时候,医学也不是!
我失败过,眼睁睁的
一个生命在我的手中一点点失去温度
……”
舞台上,宗平不是医生;舞台下,那位“写词儿”的诗人也不是医生。
“你上辈子是医生吗?”我们问诗人。
“各种职业,其实都是相通的”,诗人淡淡回答。
而这个作品最震撼的地方,恰恰在于,医生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通”之处。
“我不怕病魔
我不怕我的敌人
我害怕的是手术室外的那一双双眼睛
我害怕他们把我当成敌人”
医患关系,是人类与病魔搏斗过程中最亲密的一种合作关系,同时,它又一度成为医生和病人心里最难拆解的心结。
“不! 不! 不!
你不是敌人
永远不是
病魔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可是,可是……年轻的医生
我们是无助的病人啊
你面对的是一台手术
一个工作
我面对的是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家庭的希望
是24小时无处不在的幸福或痛苦
我怎么可能允许你失策!失误!失败?”
一次内心深处的对话,一次艺术化的碰撞,在职业的“不通”之处,走向人性的相通之所。
任何形式的关系,信任都是关系的基石,而将心比心,都是通向彼此最近的距离。
遗憾背后的感动
□《生命之歌》导演 张强
在拍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刘海鹰主任前,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他偏瘦又略微前倾的身形、他因颈椎腰椎问题做过的三次手术,还有他的患者、他的故事,甚至是他因常年持握手术器械而长出老茧的右手,我都熟记于心。
然而,直到我们在他的手术台旁架起摄像机,听到像“装修一样”叮叮当当的声音,看到褪去15公斤的铅衣后,被他汗水浸透的手术服,我才由衷感叹那句话:“他累弯自己的腰,却挺直了苍生的脊梁!”
为了晚会录制时的现场效果,节目组希望能请一位他的患者来到台上。经过比较,我们一致选中了2016年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救助的8岁藏族女孩泽仁拥忠。这个曾经脊柱后凸,弯得像“括号”一样的小姑娘,经过刘海鹰的手术,如今恢复良好。她曾发来一段视频,记录自己昂首挺胸走路的样子,还对着镜头说:“刘大大,我想你了。”
我们想象着,当小拥忠穿着她心爱的白纱裙,美美地站在《生命之歌》的舞台上,站在她想念的“刘大大”身旁时,该是多么感人的环节。
我赶紧和海鹰主任沟通,结果竟被他婉拒了,节目组所有人都深觉可惜。我锲而不舍,再次和海鹰主任陈述晚会的设计和目的,并请他不必担心小拥忠一家来北京的费用。然而,海鹰主任依然没有同意。他说:“她家到北京得坐4个小时的汽车、两趟飞机,长途跋涉,十几个小时,而她的到来只是为了证明我的医术,我怕折腾这孩子。”
我们没有再争取,没有邀请任何患者上台,仅由他自己接受主持人的采访。从专业上讲,我们牺牲掉了这样一个感人的舞台行为。但我们并不遗憾,更为他的决定而感动,因为这背后,是一个医者的仁心和大爱。
做,永远比说容易得多
□《生命之歌》导演 王珺
如果,你只在媒体采访中看到过贾立群,你可能会觉得,他说话紧张又缓慢。你不会想到,全国有多少家长起早贪黑,挤在被人称为“常年春运现场”的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门口,就是为了能听他亲口说几句孩子的情况。
如果,你见过B超机旁那个温和慈善、充满职业力量的贾立群,你不会想到,为了一小段上台的发言,他紧张得一直在写稿、背稿。(见图③)他曾一夜被叫回医院19次,我总是好奇,这么难的事情他是怎么做到的?贾立群却指着手里的稿子告诉我,这不算难,最难的是从这里走到台上讲话。
面对生命,不善言辞的贾立群从不迟疑。对他来说,“做,比说要容易得多”。
他曾为一个不到一岁的小患儿做B超,孩子被怀疑有腹水。但贾立群却发现孩子腹内浑浊,并不是腹水,而是出血!他眼看孩子嘴发白,哭声越来越弱,顾不得跟家长解释,抱起孩子就往急救室跑。家长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搞蒙了,追在他后面喊:“不要抢我孩子!”直到急救开始,家长还在责怪他。所幸孩子最终被抢救过来,他的一番苦心才被人理解。
然而,即使是一个旁观者,我也不由为他捏把汗,“如果在奔向急救室的过程中,孩子出现意外怎么办?你承担得了后果么”?贾立群却依旧缓缓地说:“当时想不了那么多,如果耽误了,孩子很可能就没了!即使承担风险,我也觉得值得。”
在拍摄时,我时刻要求自己最低程度地干扰他,因为他的时间太宝贵了。我就在旁边,忠实地记录他的工作。8月19日的晚会上,或许,你会在我的小片中,感受到贾立群工作时的魅力,因为他就是那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存在;也或许,你听到他上台发言时,会想到我这里讲的故事,因为他就是这样可敬可爱,给我们感动和信心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