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化传染病防控举措,建立健全涵盖“防、筛、管、治”的全链条传染病管理体系,通过“六聚焦、六强化”保障辖区居民身心健康。2024年,安康市居民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24.93%,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较2023年下降了31.07%,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聚焦改革强机制
安康市围绕“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打造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基层医防结合工作体系,实现了市、县级疾控局实体化运行,组建市、县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确定机构编制、职能,疾控、监督业务基本融合。全面推进医疗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促进防治结合。
安康市以市传染病医院为枢纽,以县域传染病医院/感控中心为支撑,不断提高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该市承办了2024年陕南片区自然灾害灾后应急卫生防疫综合演练暨陕西省现场观摩会。该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以镇级“一院两中心”(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为抓手,注重加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不断夯实基层传染病防控基础。
聚焦防病强联动
安康市围绕“遏制增量、管好存量”,开展了持续消除重点传染病危害行动。坚持动态评估重点(重大)传染病疫情形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综合防治策略,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每年冬春、秋冬定期召开研判会,每月召开评估会,提升了指挥决策参谋能力。该市还对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开展了“多病种同监测、一样本多检测”的综合监测,强化多源数据分析利用和疫情形势研判,以便及早识别和干预共性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措施,提升防控效益。
聚焦“小”“早”强处置
安康市围绕“事件防小、疾病防早”,建立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的传染病隐患排查、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风险分级管控的双重预防机制,通过培训先行、风险预警、落实责任、持续改进等措施,防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安康市还通过启动疾控应急工作县域联动,完善了相邻区域疫情信息通报和风险评估机制,并以“市县主战、镇村主防”为指导,对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聚集性疫情等,按照“向下一级调度”的工作思路,及时组织力量,及早研判处置。安康市组建了市、县级传染病应急小分队,以单盲、双盲方式对县(市、区)开展检验性、考核性演练,不断提升实战工作水平。2024年,安康市发现并及时处置聚集性疫情200余起,及时响应率达100%。
聚焦规范强诊疗
安康市围绕“就地观察、就地治疗”,不断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目前,市级传染病医院提质扩容,同时适度超前规划布局面向农村服务的县级救治机构传染病病床数量,汉滨区、平利县已独立建成县(市、区)级传染病医院,其他县(市、区)则设立了传染病病区/感染科。安康市印制了疾控应急任务清单,在系统内建立市县梯次增援、县区横向支援的协作机制,确保了关键时刻公卫增援到位、医疗处置到位。另外,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安康市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使患者就医更便捷、健康有保障。
聚焦质效强监督
安康市围绕“守住底线、强化监管”,持续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监督机制,将重点传染病防治融入乡村振兴、社会综合治理等相关工作领域,持续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督,实现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安康市全面启动了疾控应急工作评价,构建起市级疾控和县(市、区)级疾控机构应急常规量化评价体系,建立工作目标红白榜,开展重点工作提醒、情况通报。安康市还组织开展了“蓝盾校园护航行动”“蓝盾饮用水安全行动”和“蓝盾医疗利剑行动”,监督检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00户(次),通过加强行业卫生监督,加大监督检查、执纪执法力度,切实维护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聚焦群防强宣教
安康市围绕“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力推动宣传教育工作,联合交通局在城区公交车上投放传染病防控公益宣传视频,联合融媒体中心在微信公众号、电视频道等发布传染病宣传内容;围绕“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陕西省“防治结核病月”等,与相关部门和医疗单位联动开展特色宣传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开展政策宣传、健康咨询和志愿服务等活动274场次,受众15万余人;联合社区打造无结核社区,开展科普宣传“六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农村)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万场次,受众超过40万人。
文:罗俊康 肖维波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