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门诊楼,往左拐就看到了扶梯,电梯附近有很多等候椅、自助机,非常好找。” “不用跟轮椅一起搭乘直梯了,必须给人民医院点个赞。” “新开的扶梯周围还有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喂养室,环境又宽敞又明亮。”8月29日一早,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发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门诊楼增加了扶梯与一系列便民设施,纷纷热议起来。自动扶梯的投入使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垂直交通方式,不仅显著缩短了患者到达各个诊室的时间,也大大缓解了门诊楼原有电梯的运载压力。
“人民人”终成夙愿
近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不断改造硬件、优化流程,拓展医院服务空间,通过以时间换空间、以效率换空间、以管理换空间的办法,将有限的空间更加充分地用于诊疗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宽松、舒适的就医环境。
“这是载入史册的时刻,‘人民人’几十年的扶梯梦终于圆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在西直门院区门诊楼自动扶梯启用仪式上表示,在改造过程中特别要感谢全体“人民人”的奉献与支持,期望全体“人民人”持续努力,一道一道攻克难关,将百姓的就医获得感提升到更高水平。
“方寸之间有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该院乳腺外科主任王殊发言表示,作为资深“人民人”,看到了近几年医院空间不断拓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寸土寸金的门诊手术室、半亩方塘的“人民公园”,再到新启用的扶梯,这一系列变化带着全体“人民人”的希望,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就是服务、责任与担当。”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高占成表示,近年来,院领导带领全院职工找问题、作决策、办实事,以“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国家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事逐一变成现实,实现了“人民人”的夙愿。
“人民人”挑战不可能
作为一家有着106年历史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在33年前投入运行。如今,院区日均门诊量达13500人次以上,再加上陪诊的患者、家属等,人流量非常大,7部厢式电梯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在拥挤的人群中等候电梯、孕妇拖着沉重的身体攀爬楼梯……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王俊的内心都焦急万分。他多次与院领导班子成员深入研讨,下定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打通群众看病就医的“最后一百米”,为门诊楼加装扶梯。在哪儿建?怎么建?王俊带领党政领导班子开始在院区四处寻觅、实地考察,最终决定选址在门诊楼的南侧天井,加装4对、8列扶梯。
在正在使用的楼宇内加装电动扶梯,其难度可想而知,建设工程对空间限制、技术调整、结构安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从决定加装到动工历时1年时间,在医院党政领导的部署下,院基建处制订了一系列严谨详实的预案和精心的施工安排。但是,即使前期做好了各种应对准备,但在施工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挑战之一是吊装作业的安全管理。在空间狭小和垂直运输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大型设备需从门诊楼屋顶吊装,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在复杂的吊装操作中,工程采取了专业化的措施,并通过增加安全警示标识和安全管理人员,对周边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疏导,确保了钢结构及扶梯设备的安全就位。最终,在15天内完成了5层楼的封顶,8部扶梯也在1天内安全就位。挑战之二是复杂的地下土质情况。工程采取锚固5米的卵石持力层的科学方案,通过夜以继日轮班抢工,最终成功完成微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为接下来的工程赢得了时间。挑战之三是施工不能影响正常医疗。“我们既要考虑结构安全、医院24小时运转的载量需求,还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正常的诊疗秩序。”院基建处处长姜可伟表示,最重要的是把施工对患者就医的影响降到最低,把噪音较大的工序调整到门诊结束后集中抢工,并采取密封防尘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更高的施工技术和精度,确保施工不能对医院的精密检验检测仪器造成任何影响。
“人民人”始终在路上
通过本次改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将原有的门诊大厅功能进行了再次优化升级,除了1—5层的自动扶梯外,还设置了患者等候区、自助服务区,并在门诊首层设立了公共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门诊服务窗口等便民服务区域和设施。患者从门诊大厅进入,直接左走乘扶梯,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各楼层。原有的直梯主要服务于高龄老人、孕妇和坐轮椅的患者,运载力得到有效提升。
从细节上下功夫、在服务上见真章,“人民人”上下齐心、携手前行,始终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道路上耕耘不辍。
文图:钟艳宇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