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474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健康报社关于长江韬奋奖参评人选的公示","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04-24 10:24:27","condition":"来源:健康报网","thumb": ""}
长江韬奋奖参评者公示 按照《关于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推荐参评的通知》及《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 》要求,现公示健康报社参评者及相关材料: 参评者:潘松刚 参评者相关材料:见附件 ...


长江韬奋奖参评者公示

按照《关于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推荐参评的通知》及《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 》要求,现公示健康报社参评者及相关材料:

参评者:潘松刚

参评者相关材料:见附件

如有异议,请自公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人力资源部反映。

公示时间:2024年4月22日—4月26日

联系人:张士国

联系电话:010-64621525


健康报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2024年4月22日


附件:

长江韬奋奖参评人员推荐表


潘松刚事迹材料

作为一名资深新闻记者,潘松刚同志具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深厚的拍摄功底,他能够用广阔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数次重大突发事件中,他始终坚守一线,用影像定格历史的瞬间,展现中国人的坚韧与伟大。同时,他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报道方式,为报纸增光添色,也注重修炼内功,策划制作高质量专题摄影版面。

一、采访有广度,拍摄有深度;聚焦用心定格,视角用思想记录

潘松刚同志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石油辽河油田,在辽河石油报工作了7年,这段记者生涯以1999年获辽宁省首届摄影十佳“金镜头”奖结束。此后,他转入中国人口报社和健康报社,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在此期间,他荣获了第六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类组照金奖和第30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三等奖等近百个奖项。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他始终秉承记者的职业担当,多次赶赴现场。在汶川、玉树、雅安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灾害中,他拍摄了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摄影照片和历史资料。尤其在新冠疫情和2003年非典期间,他多次进入隔离病房,拍摄了一些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摄影作品。

二、敢担当、思进取,创一流品质;记初心、铭操守,在国家数次重大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近半年时间里,潘松刚同志先后辗转赴湖北武汉、黑龙江绥芬河、内蒙古满洲里等地,经历了疫情防控的日日夜夜,以及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在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城市社区等地,他记录下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在坚守武汉的139天里,他及时采访了湖北一线疫情防控工作动态,记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展现抗疫一线中涌现的先进事迹。他共报道刊发了150余幅新闻图片,高质量完成了《红区战士》《方舱·休舱 》《战役·新生》《社区守护人》《重症·八仙》等10期摄影专版。

其中,《重症·八仙》《临时妈妈》等新闻摄影作品,被央视、新华社、中国日报、北京卫视等十余家主流媒体转载。他拍摄的《临时妈妈》新闻图片,被中国日报转载后,仅1小时的阅读量即高达百万余,随后相继被各大媒体刊发报道,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2003年上半年,非典型肺炎造成人心恐慌。他毅然走进北京市六院SARS病房,采访拍摄了《工作在SARS病房的护士》。他用一整版展现了一幅幅护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抢救非典患者的感人画面。此组作品获得了中宣部抗击非典报道优秀作品奖。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已站在了灾区第一线。在通讯中断、灾情不明、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他的足迹遍布了灾害最严重的北川、安县、都江堰、江油、平武、什邡、绵竹等地。在灾难现场,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常常是白天采访,晚上整理,还要想方设法寻找电源和有网络的地方。一次为采访抗震救灾一线的基层干部,他冒着路滑坍方的危险,走了60里山路。

他对汶川地震的采访,付出的不仅是这不同寻常的16天,而是长达10年的采访与追踪。他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更加关注灾难背后的“幸福”重建,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对背后故事的挖掘和采访。

三、拓视野、坚持不断创新为报纸增光添彩;修内功,组织策划制作高质量专题摄影版面

潘松刚同志负责了很多重大选题的策划和拍摄工作。他克服重重困难,采访拍摄了众多行业典型人物,如此大量的专题拍摄,在业内实属罕见。很多拍摄也成为弥足珍贵的“抢救性”记录。

他在典型人物宣传、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等重大选题上,精心组织策划了摄影专题,集中力量不断推陈出新。2017年,他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国家卫生系统模范个人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的19名获得者。他前往10余个省份,深入实地采访,拍摄他们真实的工作与生活场景。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之际,在短短的3个月内,他拍摄了130位卫生健康工作者。他选取部分摄影图片,制作了《照亮医改的星星之火》《生得安心,老得安心》《用创新凝聚健康力量》《做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为健康构筑坚强“防护墙”》等五期摄影专题版。

2019年,他拍摄了“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专题。他聚焦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以他们的故事来展现卫生健康工作者的突出贡献。他共计拍摄了56位医学大家,其中不少医学大家已到暮年。这些拍摄也成为弥足珍贵的“抢救性”记录,具有非凡的意义。

四、用心思考,让人口摄影景深更幽;开拓思路,让人文关怀成为摄影底色

潘松刚同志提出,应该用理性和历史性的眼光来进行摄影报道,真切观照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生活环境。他坚信人文关怀是新闻摄影的底色。只有用心去感受和记录,才能拍摄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他完成了《走进西部人》《今年我20岁》《三峡行—大昌古镇最后的春节》《修筑世界屋脊铁路的工人》《走在小康路上—姜湾村纪事》等重大题材报道,这些报道在业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关注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妇幼健康服务领域的不断升级。他相继拍摄了《两孩来了》《丹丹有了小弟弟》等摄影专题版,展示了生育政策调整下,“两孩家庭”的“甜蜜与烦恼”。

2019年,我国部分疫源地动物疫情较为活跃,甲类传染病鼠疫再次进入公共视野。他在海拔4200多米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与鼠疫监测人同吃同住,用一周时间拍摄了专题《高原鼠疫监测人——海拔4300米的责任与坚守》。他将鼠疫监测人员在疫源地艰苦工作的场景,展示得细致动人。同时,他让广大受众近距离地触碰到鼠疫防控“堡垒”背后,基层鼠疫监测人的默默坚守,以及鲜为人知的工作场景。此组摄影报道获得了第30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三等奖。

多年来,他持续进入偏远山区,了解当地乡村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他报道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健美乡洛居村乡村医生马丽、山东省微山岛乡村医生张波、湖北省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村乡村医生王焕云等,形成了报道效应,为乡村医生刻画了一幅群像式“长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对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都是非常大的考验。他尤为关注患病老人的生活状态,在相关专题中,采访了数十家养老机构以及数百名老年人。

潘松刚同志以其卓越的新闻敏感性和摄影技巧,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作品不仅是新闻的见证,更是时代的印记。


潘松刚工作简历

1987年8月—1991年8月  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第一子弟学校   教师

1991年8月—1993年8月  辽河油田工会游泳馆  教练

1993年8月—2000年3月  辽河石油报社      摄影记者

2000年3月— 2016年4月 中国人口报社      摄影记者

2016年4月— 2024年1月 中国人口报社      记者部副主任

2024年1月至今              健康报社全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视听采访部副主任


获奖作品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