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傅,尚超医生来给您送书啦。”近日,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普通精神科一病区护士长包盈晶拿着绣有玉兰花的棉布书袋,笑着走到患者身旁。她口中的“张师傅”是该病区的一位患者。前不久,在微心愿征集活动中,普通精神科医生尚超看到张师傅“想要读书”的心愿,于是进行了认领并委托朋友找到张师傅想要那本书的精装版。拿到书后,张师傅慢慢翻开书页,感慨道:“真好啊,您还给我带来了其他书目。”尚超笑着说:“以后您有想看的书就告诉我。”
这是两年来医院帮患者实现的167个微心愿中的一个。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往往较久,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医护人员成了患者最亲近的人。为了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促进康复,该院建立了微心愿认领制度,将人文关怀融入精神疾病防治全流程,构建起“需求捕捉—资源匹配—动态反馈”的完整闭环和“基础保障—社会适应—价值实现”的阶梯式服务链条。
心愿清单: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唤醒
医院护理部的电脑文件夹里记录了许多患者的微心愿。其中,“一只猕猴桃”被描红加重,那是反复住院、完全卧床的患者老王的心愿。护士小郭看到后,为他带去了5只猕猴桃并亲自喂食。小郭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说:“很难想象,老人的心愿仅仅是吃一个猕猴桃。自从他的母亲去世后,很少有人来看望他了。”
普通精神科三病区的小柔在填写微心愿时写下“三黄鸡一份,带去看住院的爸爸”,工工整整的字迹藏着对家人的思念。由于患者参与病房整理能够优先实现微心愿,小柔便主动承担起病房的整理工作,从叠被子到擦桌子,把对父亲的牵挂化作积极的行动。当护士提着三黄鸡陪她走进父亲的病房,两位长期被疾病隔绝的亲人共享午餐的那一刻,筷子相碰的轻响、眼神交汇的温度,比药物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
从一只猕猴桃到一份三黄鸡,微心愿征集活动不仅满足了患者的物质需求,还唤醒了患者的精神力量,让他们重拾对抗疾病的勇气。
23号球衣:从驰骋赛场到社会功能重建
华灯初上,医院篮球场上传来欢呼。36岁的患者刘先生穿着印有自己名字的23号球衣,为队友的成功上篮振臂高呼。刘先生选择穿23号球衣并不是偶然,普通精神科二病区护士娄荣磊记得,一次查房时,刘先生对着旧报纸上关于乔丹的报道出神,才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患者心里藏着篮球梦。
在刘先生写下“打一次篮球赛”的微心愿后,娄荣磊悄悄为他定制了球衣,球衣的号码是乔丹穿过的23号。比赛当天,刘先生一开始还有些腼腆,但在队友的鼓励下,热身、运球、投篮,逐渐放开手脚。比赛结束,当医院工会副主席徐泽民送上纪念品时,刘先生小声问:“下次能教我三步上篮吗?”这句简单的请求,在精神科医护人员耳中却重若千钧,“当患者开始期待‘下一次’,就意味着他们对生命重新燃起了期待。”护理部主任杨宝琴说道。
一次画展:从自我认同到价值重塑
青云(化名)画展揭幕那天,他的表姐在《十二生肖图》前驻足良久。这个自称为青云的患者,住院前从未接触过专业绘画,如今却能用彩色铅笔精准捕捉每位护士的特质。来自宁波市洪塘中学的教师吕万霞定期作为志愿者到病房授课,用画笔的色彩交融构成了治疗患者的“康复配方”。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这个从“想提升绘画水平”的微心愿生长出的画展,体现了医院对人文护理的深层思考与大胆实践。“当我们帮他对接美术老师时,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重建一个人的价值坐标系。”参与这场画展组织工作的医护人员说,青云笔下充满张力的线条,彰显了他对自身价值的深深认同。
如今,青云活跃在康复志愿者的舞台,从一米线的秩序维护,到协助实施检查流程,身披红马甲的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着价值。医院的微心愿项目也从院内延伸至院外,从单一活动发展为长效机制,在“打开心愿盲盒,让爱伴TA同行”的新主题下,更多社会资源持续汇入,共同传递医疗服务的温暖和力量。
文图:张瀛 王苗秒
编辑:肖琰(实习) 魏李培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