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成功为一名男性高龄患者实施复杂髋关节翻修手术,通过多学科协作(MDT)与3D打印技术精准规划,采用创新“大杯技术”恢复患者肢体长度,最终助力患者实现快速康复。术后第一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这标志着医院在复杂关节翻修领域的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多年旧疾困扰,高龄患者手术面临多重挑战
这名患者曾在24年前因髋部疾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逐渐出现患肢缩短、髋部疼痛加剧的症状,最终无法正常行走。由于患者年事已高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加上髋关节假体松动、骨缺损严重等问题,进行传统翻修手术难度极大,多家医院都建议保守治疗。患者在家属的陪伴下慕名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希望重获行走能力。
多学科协作+3D打印,破解手术三重困局
面对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髋关节结构严重破坏的三重挑战,医院依托老年髋部骨折专病中心的学科优势,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专家进行联合评估,为患者制订了个体化围术期管理方案,确保患者心肺功能能够耐受手术。
关节与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陶崎峰团队采用3D打印技术,通过1∶1还原患者髋关节三维模型,精准定位骨缺损区域并模拟手术路径,预先规划假体植入角度与深度。术中,团队运用国际先进的“大杯技术(Jumbo Cup)”,通过特殊设计的髋臼假体有效填充骨缺损区域,同时精确调整下肢长度,成功实现患者双下肢等长的治疗目标。陶崎峰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得益于MDT模式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3D打印技术让复杂解剖结构‘看得见、摸得着’,而‘大杯技术’的应用为严重骨缺损患者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这对提升高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老年髋部骨折专病中心以高龄、高风险患者的综合救治为核心,逐步形成了科室特色。科室主导建立多学科快速响应机制,整合骨科、麻醉科、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康复科等多学科资源,48小时内即可完成术前评估与手术准备,显著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降低了肺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此外,科室应用精准化与微创技术,依托3D打印、AI术前规划、术中导航等数字化技术,显著提升了手术治疗效果。
文:杨珊珊
编辑:魏李培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