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呼吸系统的疑难病和罕见病的省外就诊率排名靠前。“从前,呼吸科治疗的大部分是老年病和感染病,期待今后这一格局发生变化。” 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国平说,近年来,该科一直在致力于转型,围绕疑难病、罕见病的精准治疗展开相关工作,这便是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让病原微生物无处遁形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的“罪魁祸首”,也是呼吸科医生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因为病原微生物有无数种,每种用药又都不同,如何判断?
“以前医生主要是凭经验诊断,期间可能需要不停换药。”李国平说,除经验之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痰培养,“但这个寻找病因的过程中,无形给患者带来了负担。”痰培养需要花3天到5天的时间,且受诸多因素影响,也不能完全保障治疗的精准性。
怎么办?科研要做到向临床转化。
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致力于通过科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病原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就是为了找到精准治疗的钥匙之一,经过大量研究得到的科研成果,让病原微生物的高效、精准查找变为实现。
病原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是啥?
通俗讲,就是通过基因测序的方式,快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通过肺泡灌洗的方式,对从肺部提取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通过基因测序,精确查找出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李国平说,一旦明确了病原微生物,临床医生就能精准用药,缩短诊断和治疗时间。
类似的科研成果,在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有很多:建立基础研究实验室,将体外循环细胞检测、单细胞测序、现场细胞学检测等技术运用于早期肺癌和肺间质性疾病的诊断及分子分型;建成慢阻肺大数据平台和呼吸系统精准医学研究平台,推动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转化等。
近3年,该科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33项,发表包括SCI等各级论文近200篇;2022年发表5分以上的SCI论文15篇,最高影响因子38.104;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5项科技成果奖励。
让肿瘤治疗有更多路径
如何让肿瘤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时间?这是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努力方向之一。
在传统思维里,很多中晚期患者不能做手术,治疗方法可能“捉襟见肘”。
“办法已经日趋多元化。” 李国平主任表示,比如,通过基因涂片检测对患者实施精准的分子靶点治疗,也可以开展免疫治疗。
目前,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主攻方向有3个:第一是采用基因测序,通过多组学平台建设,指导临床进行药物的精准选择;第二是免疫耐受监测,指导临床实施精准免疫治疗;第三是对早期肿瘤实施干预,以及利用介入的方法拓宽肿瘤患者的治疗路径。
如何利用介入方式治疗肿瘤?李国平说,根据肿瘤不同分期可采用微波消融、激光消融、射频消融等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
以一名患者为例。在3年前,其肺部的肿瘤直径已达5厘米,且发生了严重的胸腔粘连。经过充分讨论,李国平团队就在临床试验中为该患者开展了肿瘤的冷冻消融术,急速将肿瘤“冻死”,同时释放抗原活化免疫细胞。目前,该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情况。
如今,这一技术已经实现临床的转化,让数名患者获得新生。
让过敏原不再是大概念
在中国,被过敏问题困扰的患者超数以亿计。
2018年,依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市三医院成了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学科。历经发展,在2021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该院变态反应学学科排名位列全国第83位、全省第3位,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亚专业。
为实现过敏疾病诊治的精准化,市三医院过敏与精准医学实验室投用,并于2021年获批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分子免疫学研究平台、多组学分析研究平台、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等,同时配备了大量高端的科研设备。
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及横向课题,围绕环境相关肺病、过敏性疾病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多个专业期刊发表论著成果。
与此同时,市三医院参与了2020年全国多中心过敏性疾病变应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同步启动了过敏原组份的调查。
“目标是让过敏成为一个细化的概念。”李国平举例说,比如,说到鸡蛋过敏,这是一个大概念,而他们想细化到究竟是鸡蛋里的什么成分让人过敏,“目前我们和广州呼研所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进行组份研究,待设备等就绪后,通过抽血就能明确细化过敏原,让患者实现精准的分子治疗。”
让科技护航肺部健康
对于肺部疾病患者来说,肺功能评估是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已率先启动肺动力学中心组建工作,集检测、质控、康复于一体,让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健康保护。
“传统做肺功能检测一方面会受地域的限制,一方面瞬时数据也可能存在偏差。”李国平介绍道,市三医院携手西南交通大学展开了深入的医工合作,致力于研发全新产品以运用于临床。
目前,医工合作已见成效,“合作研发的可穿戴设备已成型,患者吹气的结果可以通过绑定的App记录,并实时传送到医院管理中心。根据数据,医生可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
另外,还有针对难以诊断的咳嗽及胃酸反流引起的咳嗽的可穿戴设备。“这种咳嗽反应装置放在患者胸壁上,根据咳嗽波形,可以发现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咳嗽。”李国平说,科技成果转化将陆续运用到临床,让患者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惠泽。
让患者不必再舍近求远
“大型三甲医疗机构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疑难重症诊疗方向。”李国平说,近年来,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转型就包含这一内容。
以肺血管疾病者为例,该科医生胡辉荣被派到广州呼研所进修学习时,曾碰到遇到很多从包括四川在内的多个省市跨省求治的患者。其中一个患者胸腔积液10多年,气紧、心衰,一直被当成心衰处理,反复抽积液,但依然不见好。
经过后续诊断,发现问题是纤维素纵膈液,气管受压迫导致呼吸回流受阻,从而引发呼吸困难、反复胸水、右心功能下降。明确诊断后,医生通过介入方法为患者把气道打开,症状很快就缓解了。
“疑难重症的患者相较来说少,但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他们也能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诊疗。”李国平说,肺血管疾病是个大类,里面又分很多种疾病,其中慢性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就是一种难以诊断明确、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如今已可以采用介入方式让疾病得到治疗。”
介入技术的开展,已成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年过六旬的赵先生就是其中一名获益者。他患有食管肿瘤,手术后进食后反复呛咳,特别是进食流质饮食后症状明显。因为反复呛咳,又引发了反复的肺部感染。介入团队结合气管镜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食管气管高位瘘口”,是临床中少见的疾病。
而他的高位瘘口距离声门不足4厘米,如果利用传统金属覆膜支架封堵,支架移位率极高,且支架造成声门下狭窄等发生率也较高;若采用“Y”型覆膜支架对瘘口进行封堵,气管内被支架覆盖的部分过长,术后患者痰液滞留,肺部感染等问题同样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经过反复讨论,呼吸介入团队决定采用外固定硅酮支架来封堵瘘口。在利用硬质气管镜让支架植在瘘口处“落户”后,团队还进一步采用了国内少有的外固定技术,对支架进行“加固”,这样一来,既能保障瘘口封堵,又能最大限度保证气道痰液易于咳出,同时利用外固定避免支架移位。
为进一步提升呼吸疑难及罕见病的诊疗水平,市三医院更是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成立了“呼吸疑难罕见病中心”。
除了联合院内多学科外,市三医院更是积极携手广州呼研所、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一流团队合作,不断实现对呼吸系统的疑难和罕见病的更高效的诊断和更高质的治疗。数据统计,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2年DRG综合排名全省第三名,CMI排名位列全省第四名。
未来,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将继续追求临床和科研能力并重的目标,为区域患者构建起立多位一体的健康防护网。
文图:李诗敏
编辑:郭晓薇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