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日友好医院主办的2025疼痛医学周学术会议在京举行。针对今年10月20日世界镇痛日主题“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会议嘉宾围绕推动疼痛医疗资源下沉、质量提升与服务优化展开研讨,旨在为我国疼痛医疗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本报记者 胡彬
疼痛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3亿人,且以每年1000万~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并随人口老龄化加深而逐步加速。
在持续增长的诊疗需求推动下,我国疼痛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扩容。目前,全国已有3316家医院设立了疼痛科,从业人员突破1.5万人,形成了涵盖慢性疼痛、癌痛等多领域的诊疗体系,服务覆盖人群超2亿。
然而,这一初具规模的诊疗体系在应对持续增长的疼痛医疗资源需求时,仍面临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指出,我国疼痛医疗资源存在“东强西弱、城高乡低”的结构性矛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专科医师、诊疗设备配备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他强调,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推动优质疼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介绍,颈肩腰腿痛、神经痛、癌性疼痛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存量大、疼痛发病率高,构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载着近八成患者的诊疗任务,慢性疼痛患者需要在基层获得规范、有效的疼痛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成为疼痛医疗服务的核心承载力量。
“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条件、诊疗理念、诊疗能力、规范化水平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樊碧发教授强调,推动优质疼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区域诊疗能力均衡,是提升我国疼痛医学发展水平、保障基层患者获得规范治疗的关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的“强基工程”中,疼痛学科要作出应有的贡献。
织牢基层疼痛管理“网底”
“聚焦基层实际需求,强化协作、优化流程,我们需要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表示,要通过下沉开展适宜技术培训、推广疼痛管理标准化方案、帮助基层建立疼痛患者档案和随访制度等,实现这一目标。
我国将疼痛管理纳入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布局。2024年6月,国家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日友好医院发起中国慢性疼痛管理网络建设项目。2025年4月,21家首批试点医院就携手推进慢性疼痛管理中心建设事宜达成共识,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探索并总结具有基层特色的疼痛医学,同时,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和质量控制,提升基层疼痛诊疗服务水平。
据悉,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打造的全国疼痛规范化诊疗培训平台,已累计培训基层医师超3万人次,有效促进了诊疗水平同质化发展。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李天庆表示,中日友好医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疼痛诊疗资源下沉,通过技术培训、远程协作等方式助力基层能力提升,为基层患者提供更便捷的疼痛管理服务。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制定的《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版)》,涵盖疼痛评估率、规范用药率等12项核心指标,为全国医疗机构提供了统一的质量“标尺”。
樊碧发教授介绍,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已构建起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疼痛质控网络,设立哨点医院374家。通过“数据反馈﹢针对性培训”模式,202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住院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较上年提升4.25%,质量控制成效显著。
科研教育推动学科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使命,我们需以‘三管齐下’的策略破解困局。”樊碧发教授表示,疼痛学科建设未来要在管理层面,深化县域疼痛医学中心建设,推广本土化方案,通过优化麻醉药品管理,破解基层“用药难”问题。学科还要在研究层面,聚焦中低收入群体高发疼痛病种,开展低成本、高效率的诊疗技术研究,建立适用于基层的疼痛评估体系,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临床需求。
此次会上,一系列疼痛医学领域研究成果、规范管理措施及项目的发布,为破解基层疼痛诊疗难题带来具体方案。
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疼痛被列为“第五生命体征”。疼痛的评估量化是疼痛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方法以主观判断为主,客观量化评估疼痛是疼痛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会上,由中日友好医院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联合研发的“针对慢性疼痛的客观量化评估体系”公布阶段性成果。该体系研究历时多年,聚焦脑电信号,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疼痛强度自动识别,配套脑电设备已试用(第二代便携设备在研发中)。
除了科研,教育也成为疼痛医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既要弥补医学院校疼痛治疗教学缺口,将疼痛评估等核心技能纳入必修课;又要加强公众科普,消除‘疼痛忍忍就好’的错误认知,让主动就医成为社会共识。”樊碧发教授表示。
会上,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联合推出的《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发布,专家共同呼吁,让公众关注疼痛,需要普及常见疼痛识别、缓解及就医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