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43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一体化闭环管理守护重症患者","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2 13:29:15","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薛晓艳(右二)带领科室团队查房。 (医院 供图) 重症医学不仅关乎“抢救得回来”,更要“恢复得过来、生活得下去”。据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薛晓艳介绍,该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坚持“整体救治、注重康复、全程管理”的理念,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进行...


薛晓艳(右二)带领科室团队查房。 (医院 供图)

  重症医学不仅关乎“抢救得回来”,更要“恢复得过来、生活得下去”。据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薛晓艳介绍,该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坚持“整体救治、注重康复、全程管理”的理念,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进行康复干预,避免因忽视康复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或复发加重,帮助患者回归高质量的生活。

本报记者 甘贝贝 通讯员 徐庆杰

  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率先在国内探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抢救—病房康复—重症门诊随诊”的一体化管理路径,形成了覆盖急救、康复与随访各环节的完整管理体系。

  在该模式指导下,科室构建了包括镇静镇痛策略、营养代谢支持、抗感染治疗、血栓预防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救治体系,显著降低了多脏器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建立特色亚专业组

  薛晓艳介绍,结合全国重症医学发展形势,医院重症医学科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设置了3个特色亚专业组:疑难危重症亚专业组、ICU平台上多学科诊疗亚专业组、多脏器功能不全亚专业组。

  薛晓艳举例说,临床中,一些患者,如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栓性微血管病患者等,因为病情少见、疑难而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常常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却效果不明显,甚至病情恶化。

  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疑难危重症亚专业组的医务人员,凭借先进的诊疗技术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各类疑难危重症患者明确病因,针对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很多被复杂、疑难、少见病症困扰的患者慕名就诊,包括免疫危重症、血液危重症患者,以及病情凶险、救治难度高的危重孕产妇等。

  曾有一名38岁的患者,持续高热40余天,期间辗转多家医院,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均未见效,病情持续恶化,最终出现多脏器损伤,生命垂危。危急时刻,患者转诊至航天中心医院。医院迅速启动疑难重症应急诊疗机制,重症医学科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准的鉴别诊断能力,快速锁定病因——噬血细胞综合征,第一时间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治疗仅1天后,患者高热便消退。后续经系统康复治疗,患者脱离生命危险,身体机能逐渐恢复。

  薛晓艳说,建立在ICU平台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不同于普通择期MDT。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根据危重症患者需求,随时召集相关专业医生为危重症患者,尤其是为多发伤、生命垂危的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不少患者经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后,可顺利恢复。这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综合诊疗能力提升的体现。

  曾经有名在工地被大石碾压的重伤患者,尿道断裂、膀胱破裂、肠道破裂、失血性休克。面对生命垂危患者的复杂病情,重症医学科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召集MDT。根据综合会诊方案,多学科团队紧急为患者修补尿道、膀胱、肠道。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获救。

  通过多年来的积累,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可以应对各类急危重症的挑战,成为区域疑难危重症救治中心,年均收治患者1700余例。

设ICU后病房和ICU门诊

  各类复杂疑难危重症患者在ICU经整体化、精细化、集束化的抢救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但此时患者病情仍复杂棘手,有时各专科因治疗难度大,依旧难以承接。薛晓艳表示,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让患者更好、更快恢复,航天中心医院积极推进ICU早期康复,并设立ICU后病房,通过精细化的序贯治疗和渐进式的康复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式,促进患者康复。

  薛晓艳认为,危重症患者出院后需要持续关注、预防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于是重症医学科设置了ICU门诊,团队医生定期为出院患者提供复诊服务,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置,避免再次发展成为危重症。

  曾经有一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不足正常人的百分之一,经过激素冲击等ICU集束化救治,患者好转,转入ICU后病房接受序贯治疗稳定后出院,定期在ICU门诊复查。后续复诊多年,患者数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等复发征象,都因为医生对患者病情熟知,及时发现苗头并快速处置,从而避免患者再次发生危重症。

  薛晓艳指出,“ICU—ICU后病房—ICU门诊”一体化管理模式使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更具有连续性、安全性,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这种医疗流程创新,构成了有效的序贯治疗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与此同时,在ICU床位紧张的情况下,ICU后病房的床位可以无缝转换为重症监护病床,作为医院和科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储备力量。

辐射带动助力共同发展

  当前,重症医学科形成了以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指引的重症医学科一体化管理体系。

  薛晓艳介绍,重症医学科为医院外科各专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很多因高龄、高危而被多家医院拒绝手术的患者在重症医学科的支持下,不但成功手术,而且术后能够在ICU后病房康复,回归家庭后可以继续有质量地生活。科室还为北京市各大专科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提供救治支持,许多在术后出现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都在此得到了有效救治并顺利康复。

  据悉,重症医学科围绕临床实际需求,牵头编制《重症医学科一体化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形成团体标准并发布。《规范》基于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10余年的实践经验,融合国内外先进理念,建立了科学系统的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ICU抢救阶段,即聚焦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先进技术;ICU后病房康复阶段,即强化多学科协作,注重早期恢复与并发症预防;门诊随诊阶段,即以重症门诊为平台,开展长期随访、健康评估与个体化康复指导。

  《规范》特别强调多学科协同,鼓励感染、中医、康复、营养、药学等专业力量协同参与,推动重症医学从“以抢救为中心”向“抢救﹢康复﹢随访”全链条服务转型。

  重症医学科帮助医联体单位建立ICU,畅通了双向转诊渠道,与兄弟单位实现发展共赢;指导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等地的医院建立重症医学科一体化管理体系,提升当地危重症诊治能力。

  重症医学科对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进行总结与分享,不仅让每一个疑难病例成为团队成长的助力,还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分享典型病例、撰写出版《ICU医生有话说:病案实录和健康忠告》,使众多同道、患者从中获得启发。

  薛晓艳表示,未来,重症医学科将继续紧抓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总结特色经验,用航天中心医院特色重症救治理念服务更多患者,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筑牢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