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23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推动老年骨病诊疗从细分走向共管","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15 09:12:34","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不少中老年人总会感觉到膝盖发僵,走一会儿膝盖就疼;弯腰捡东西也极容易扭伤腰部。这两种情况,正是中老年人的常见骨病——骨关节炎或者骨质疏松症惹的祸。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沉默杀手”。 ...
  不少中老年人总会感觉到膝盖发僵,走一会儿膝盖就疼;弯腰捡东西也极容易扭伤腰部。这两种情况,正是中老年人的常见骨病——骨关节炎或者骨质疏松症惹的祸。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沉默杀手”。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质疏松症中心主任医师徐又佳表示,“辗转多个科室、拿了一堆药品、症状好转不多”的中老年患者在门诊很常见。实际上,中老年人的一些骨病,看似发病机制不同却有相通之处。以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这类骨病往往有着内在关联,如果找到并建立共管机制,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用药,还能开阔医务工作者的临床思维。如何拓宽中老年骨病诊疗思路,如何应对中老年骨病领域“腿痛医腿、腰痛医腰”的挑战……记者就此采访了徐又佳。

□本报记者 甘贝贝 特约记者 沈大雷


徐又佳主任医师在门诊耐心地为患者问诊。 (医院 供图)

拓宽中老年骨病诊疗思路

  健康报:针对目前中老年人骨病共存的现状,骨病诊疗可探索怎样的新方向?

  徐又佳: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是非常常见的中老年骨病。骨关节炎的核心问题是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就像关节的“缓冲垫”坏了,可表现为晨起或久坐后关节发僵,走路、爬楼、下蹲时感到疼痛。《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率达46.3%。

  骨质疏松症的核心问题是骨量流失、骨强度下降。《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2022)》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9000万,其中女性患者约7000万。

  然而“祸不单行”的是,这两种疾病常常“结伴”发生,年龄增长、运动缺乏、体重管理不良等都是滋生二者的“温床”。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同时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许多中老年人既有骨关节炎又有骨质疏松症,经常疼痛缠身、步履蹒跚,说不清症状重点、道不明干预效果。然而,目前在大多数医院,两种疾病均被独立诊断、分别治疗,部分共病患者只有一种疾病得到治疗,另一种疾病被忽视,疗效大打折扣。

  以骨病共病患者为中心,让骨科医疗服务紧扣人口老龄化时代脉搏,共病管理理念或是骨科专科建设探索与实践的新方向。目前,骨科领域共病管理意识的树立及相关规范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

寻求治疗的“最大公约数”

  健康报:共病管理时代,骨科医生应如何打破专科壁垒,优化治疗方案?

  徐又佳:在我是年轻医生的时候,骨科还没有共病管理的概念。那时的骨科专科建设重点方向是按照专业细分,比如骨科被细分为脊柱疾病专业、关节疾病专业、创伤疾病专业、手足疾病专业、运动医学疾病专业等,目的是让骨科医生尽可能集中精力钻研特定解剖部位的相关疾病诊疗技术,更好、更熟练地解决临床问题。这些举措使得骨病诊疗水平突飞猛进。

  中老年慢性病多与衰老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中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单一的诊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中老年骨病共病管理即医生面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寻找疾病共同的发病机制、治疗的“最大公约数”,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率,争取以尽量少的治疗手段来缓解患者多种症状。

  2021年12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文批准成立江苏省体医融合促进老年骨骼健康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挂靠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质疏松症中心,苏州大学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研究所,旨在围绕中老年骨病,探索“运动与预防”“预防与治疗”在共病管理中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效果。依托该平台,我们推广共病管理理念和模式。

  目前,在共病管理理念下,骨科医生在处理相关临床病例和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中,逐渐发现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关联密切并相互影响。例如,部分中老年骨关节炎并不是先由软骨退变所致,而是由软骨下骨出现损伤或退变启动的,究其原因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出现了不平衡,这恰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因。过去骨关节炎防治重心为软骨,干预方法大多针对软骨。现在许多文献报道提出,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破骨细胞抑制剂应用于部分中老年骨关节炎患者,可使其获益更多。

多模式镇痛提高临床获益

  健康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质疏松症中心如何将共病管理理念融入临床并探索新治疗方案?

  徐又佳:慢性骨病大多与退变炎症、骨免疫炎症等相关,如果通过休息制动等方法干预,往往时间较长、效果无法保证。

  例如,有的高龄骨病患者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腰椎退变等多病共存,但由于对身体活动要求不是太高,本人、家属都不愿选择手术治疗方式。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们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各类多模式镇痛方案。

  临床中,我们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以部分实现共病管理的目的。部分新型激素副作用小、在患者体内作用时间长,可抑制骨病的无菌炎症、缓解疼痛;非甾体类药物常应用于全身,可抑制无菌炎症;新型微血管扩张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改善血供、缓解无菌炎症。这些药物不能完全“治本”,但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给予部分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破骨细胞抑制剂,确实可较好地改善症状。

团队参与共病管理过程

  健康报:从单一诊疗到共病管理,如何才能真正建立以中老年骨病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

  徐又佳:“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大自然的深层规律,这一逻辑在治疗部分中老年慢性骨病时同样适用:疾病外在表现可能纷繁多样,涉及的医学专业领域也各有差异,但其部分核心病理本质可能相同,或存在内在关联。

  目前,单一骨病治疗已迈入高水平发展阶段。这意味着,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针对单个骨病的诊疗已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但结合以上探讨与实践,面对未来高龄骨病患者越来越多的情况,骨科医生针对中老年骨病患者开展共病管理,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推进的重要方向。

  在中老年骨病治疗领域,希望未来能有真正的“共病医生”,这类医生能从基础理论出发,寻找疾病源头,可以在诊疗时提出某种新理念、给出某种新方法,让中老年共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骨质疏松症领域,骨科与内分泌科讨论、交流、合作诊疗最为密切。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医生基本每天都在和内分泌科医生一起讨论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引导团队医生树立共病管理的理念,让相关医生参与共病管理过程,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等,培养共病管理医生。

  希望未来有更多中老年骨病共病门诊出现,真正做到以中老年患者为中心,使颈腰痛、髋膝痛、骨质疏松症骨痛等高龄患者可以“一室就诊、一床治疗”,按需求获得优质的共病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