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66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做好规划 为医学生“职”引未来","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6-18 08:48:37","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编者按:又是一年凤凰花开时,在这个毕业季,学子们满怀希冀地迈出校园,奔赴人生下一站。他们的路在何方?近年来,就业问题不仅是毕业生的头等大事,还牵动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帮助学生走好职业道路第一步,帮助他们消除迷茫,各院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本期,我们关注哈尔滨医科大学帮助学生做好职...
  编者按:又是一年凤凰花开时,在这个毕业季,学子们满怀希冀地迈出校园,奔赴人生下一站。他们的路在何方?近年来,就业问题不仅是毕业生的头等大事,还牵动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帮助学生走好职业道路第一步,帮助他们消除迷茫,各院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本期,我们关注哈尔滨医科大学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总体布局和实践经验。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今年的春季招聘会上,26个省份的384家用人单位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2.1万个。哈尔滨医科大学各有关部门认真研判就业形势,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深挖优质岗位,监测就业进展,助力即将走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找到适合的职业岗位。

特约记者 衣晓峰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职业规划不仅是给医学生提供一张成长为医生道路上的“导航图”,还是为年轻人实现个人价值与担负社会责任谋划关键路径。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尹梅教授和该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人付洋副教授表示,医学的本质是维护生命健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以敬畏生命为起点。随着时代发展,医学专业知识快速迭代,要求医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模式,通过职业规划提升专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医疗需求。同时,医疗行业的高压特性要求医学生通过职业探索,了解职业环境,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模式。

精准导航
助力消除职业迷茫

  职业“迷茫”和“困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作为医学生,到底应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在大学期间如何积累更多的临床和科研经验?尹梅认为,职业规划课程必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或者“大水漫灌”,通过“一对一辅导﹢动态评估”的教练式陪跑模式,帮助学生消除职业迷茫。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和学校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研究生院通力合作,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学生配备“辅导员﹢专职教师﹢行业专家”授课咨询团队。

  从大一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开始,每名专职和兼职任课教师为其授课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档案”,记录其技能成长、实践经历与职业偏好,并动态调整规划路径。在此期间,教研室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给予他们个性化陪伴式咨询辅导。同时,教研室结合具体问题为学生配备专属的职业规划导师,为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路径。

  付洋介绍,课堂上,“导师”既是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职业引路人,通过定期深度交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课堂外,“导师”则化身“教练”,陪伴学生成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医院实习、科研团队项目或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医学工作的实际场景。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可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定位,进而厘清思路,增强信心。

师资融合
深入了解职业特点

  深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师资的多元性与实践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通过‘行业专家﹢校友﹢临床导师’的复合团队,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尹梅介绍,学校打造“研学工作室”,邀请临床专家进入课堂,为同学们解析职业路径。“从住院医师到学科带头人的关键节点——如何应对职业挑战”“骨科医生的24小时——职业环境探索”“临床医生的能力组合公式——能力探索”……多维丰富的课程,让学生更加具象地了解未来职业场景与挑战。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联合不同专业学科的教研室设立“职业生涯研学工作室”,为不同专业、兴趣的学生安排“研学开放日”,由负责临床或科研的教师带领参观实验室、观看实验过程,并亲历查房、手术等场景,深化职业认知。

  “大手拉小手”发挥朋辈力量。付洋介绍,学校积极开发校友资源,通过组织学长学姐“传帮带”,让优秀校友走进学生职业生涯课堂,借助朋辈力量为低年级学生分享成功经验并指点迷津。同时,教研室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优秀校友成长故事,如“基层医生如何通过职业规划实现技术突破”“龙江最美医生、最美护士”等先进事迹,引领新时代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尹梅认为,在新医科背景下,需要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比如,根据学科的交叉性,需要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医学与理工、人文社科的学科壁垒;根据目标的战略性,需要为国家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的医学人才。医学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聚焦精准医学、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等新领域,教研室创新性地引入“跨界导师联动”模式,如邀请医疗政策研究者,生物工程医学、临床、法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医疗科技公司管理者等,通过开设“医疗行业前沿”系列讲座等,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的相关职业。

课程逆袭
升级课程实用性

  付洋坦言,职业规划课程及类似课程常常由于“空洞说教”“没有实际效果”“形式大于内容”等而被诟病为“水课”,而创新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实用性获得大幅提升,“逆袭”成为热门课程。

  所谓“水课”,主要原因在于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诉求。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需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会进行课前调研,广泛征求不同专业学生意见。

  在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上,大一新生需要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结合医疗行业趋势,个性化地设计职业发展路径;在职业素养提升课上,不同专业的导师(药学、生物、护理、临床等)会从沟通能力提升、团队协作、人文关怀等模块出发,分享自身成长与工作经验,开阔学生视野;在就业指导课上,大三学生利用学校招生就业数字化平台优化简历,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面试,学习如何化解“医患矛盾”。课程还融入医学伦理学、人文医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跨学科内容,兼具深度和广度。

  课程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升级,通过技术赋能改善互动体验。教研室开发了线上课程平台,嵌入人工智能职业测评工具,学生可实时获取岗位匹配度分析与技能提升建议。

  学校还将职业规划大赛成绩纳入学分体系,获奖学生可直接获保研加分,形成“以赛促学”的闭环。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核心启示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个性化辅导回应新时代医学生的多元需求;以教研室为桥梁,组织建立好专业导师、临床导师与学生的联系;以教师为抓手,通过课上授课、课下咨询的无缝隙“陪伴”,真正让职业规划课程的效用延续下去,帮助学生锁定未来方向和目标;以行业为锚点,紧密对接医疗改革与技术创新,避免职业规划茫无头绪;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校友故事和临床实践增加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用一句话概括:医学职业规划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在技术与人文、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如此,方能成就既有精湛医术、又有明晰方向的‘精彩医者’!”尹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