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的手术室里,监护仪的滴滴声如同生命的律动,这里的医务人员借助“无管”精准麻醉技术,刷新临床纪录:患者肺部手术后疼痛感比拔牙还轻;肺癌患者手术后24小时内出院;8岁患儿接受“无管”麻醉下的气管重建手术,术后12天出院;98岁老人接受“无管”麻醉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5天出院;肺移植患者术后9天康复出院;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半小时意识清醒,即能对答、写字……
这些突破传统医疗边界的创新成果,源于该院多学科团队率先创建的将微创外科与精准麻醉深度融合的“无管”精准麻醉技术体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梁博 邹绪森 韩文青
何建行教授(右一)团队为患者进行“无管”微创手术。
“无管”麻醉这一革命性技术是医院麻醉科与外科团队对“最小创伤、最快康复”理念的极致追求。相较传统麻醉依赖气管插管及肌松药物带来的气道损伤、术后咽喉疼痛等并发症,“无管”麻醉通过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实现无气管插管、无肌松药应用,进而实现无深静脉置管、无导尿管、无引流管的“全无管”目标。在确保医疗安全与疗效的前提下应用这项技术,可显著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进程,让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重获尊严与信心。
技术跨越
从“微创”到“无管”
时间回到1991年,广医一院微创外科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腹腔镜手术,开启了微创医学的新纪元。受到腹腔镜应用的启发,1994年,广医一院胸外科团队又在全国率先成功实施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自此,微创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着医院多学科不断发展。
然而,切口微创化并未能解决传统气管插管麻醉的固有问题,例如患者气道损伤、出血、感染及术后咽喉不适等问题仍旧困扰着外科学领域,需要迫切解决。
“若能将微创外科与精准麻醉相结合,必将带来更深层次的‘微微创’革命。”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广医一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何建行教授于1996年开创性地完成了非插管麻醉下毫米级针镜(Needlescope)胸腔手术,实现了微创外科与精准麻醉的“强强联合”。此后10余年间,广医一院多学科团队持续探索,将这一技术拓展至普外科、泌尿外科等领域,陆续完成在非插管麻醉下的针镜腹腔手术、超微创经皮肾穿手术等极微创伤手术,但全腔镜下的微创手术仍旧是“无管”麻醉的“禁区”。
2011年6月,广医一院团队率先成功实施非插管麻醉下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这场没有气管插管、不放喉罩、完全依赖患者自主呼吸的手术,既是对麻醉团队精准调控能力的极限挑战,又是对外科团队技术功底的严格检验。手术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更为“无管”麻醉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手术的成功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外科学及麻醉学领域引起巨大反响,很多麻醉医生认为,手术的第一要务是安全,不做好气道管理,脱离了气管插管,术中风险是否可控?术中呼吸管理如何保障?
“作为从业30余年的麻醉医生,最初我也心存疑虑。”广医一院时任麻醉科主任董庆龙教授表示,“医疗创新需要勇气,我们选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是这种突破常规的勇气,推动着“无管”麻醉技术不断进步。
“破壁”应用
形成多种精准麻醉方式
随着“无管”麻醉技术在胸腔镜手术中的成功应用,何建行教授团队在腔镜下气管隆突重建术中有了重大发现:移除麻醉双腔管后,患者竟能通过胸壁切口实现自主呼吸(后被命名为“何氏呼吸”)。这一发现证明“无管”麻醉技术不但能提升这一高难度手术的安全性,而且解决了肺移植手术中的同类关键难题,推动了“无管”麻醉技术在移植外科应用的突破。
2023年4月,广医一院率先成功实施了“无管”自主呼吸麻醉下双肺移植手术,术中患者保留自主呼吸,术后次日即可进食、站立。
“无管”麻醉技术以燎原之势打破学科壁垒,迅速在多学科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广医一院麻醉科负责人杨汉宇介绍,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整合局部麻醉、区域阻滞等技术,严格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不断更新麻醉方案,已经形成“全静脉麻醉”“静脉麻醉﹢肋间神经阻滞”“喉罩﹢堵塞器﹢静脉麻醉”“椎旁神经阻滞﹢静脉麻醉”等多种精准麻醉方式,可适用于不同类型手术。目前,借助该技术,广医一院完成超6万例泌尿外科手术,佛山市中医院完成约12万例骨科手术,其安全性与先进性得到验证。
如今,“无管”麻醉技术已突破学科壁垒,从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到妇科、移植科,再到2025年成功应用于心脏内科房颤介入治疗,广医一院真正实现了将该项技术在内外科之间“破壁”应用。
中国智慧
从本土创新到全球共享
经过20余年的积淀,无管麻醉下的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2018年,广医一院连续举办多学科参与、万人规模的快速康复大会,推动“无管”麻醉技术在全国落地生根。2014年以来,来自妙佑医疗国际(原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等228所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的1500余名专家学者前来交流学习,此项中国方案成为全球该领域医疗创新的重要参照之一。
2024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郑树森、陈香美、李兰娟及何建行教授等专家的共同推动下,广医一院成立了“无管”中心。2025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正式发布我国首个《无管微创技术卫生技术评估报告》。《报告》指出,“无管”麻醉技术可以使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50%、吸入麻醉药的用量减少90%、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降低50%;45%的患者可以在24小时内康复出院,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16.9%。
广医一院的研究还证实,“无管”精准麻醉将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从12%降至4%,且能够显著降低血栓发生风险。Ⅰ期肺癌患者术后24小时出院已成现实。正如何建行教授所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让患者有尊严地回归生活。”
从遭受质疑到引领变革,“无管”麻醉技术在与现代外科的协同创新中不断突破。这项由中国医疗卫生团队开创的革新技术,让手术治疗不再是生命的重负,而成为康复之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