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23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非高危人群筛查肺癌 研究显示很有必要","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28 08:28:33","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特约记者 韩文青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附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和梁文华教授团队在肺癌筛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广州市万余名居民的低剂量CT肺癌筛查数据...
特约记者 韩文青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附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和梁文华教授团队在肺癌筛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广州市万余名居民的低剂量CT肺癌筛查数据,意外发现依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中华医学会专家共识分层的“高危人群”,实际与“非高危人群”的肺癌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若完全依照美国指南选择筛查人群,造成的漏检率或可高达81%。

肺癌筛查大多锁定高危人群

  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首位。吸烟和年龄被认为是肺癌常见的风险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发现肺癌发病率在年轻的非吸烟人群中有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在亚洲地区尤为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2015年,广医附一院联合广州市慈善会等慈善机构启动低保、低收入人员肺癌早筛工作。随后,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卫生健康委、民政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广医附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承接了广州市越秀区“爱肺计划”万人肺癌筛查项目,通过社区网络的协助,为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免费的低剂量CT检查,以促进肺癌的早诊早治。

  “爱肺计划”设置了详细的问卷及跟踪管理方案,重点关注合并与不合并传统高危因素人群的肺癌检出情况,并探索中国人群的肺癌高危因素及后续管理模式。

非高危人群肺癌也不少

  在研究进行的2015年12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项目组从广州市4个社区招募40~74岁居民使用低剂量CT进行肺癌筛查,并根据NCCN指南和中华医学会专家共识对“高危人群”进行分层。

  项目共招募了11708例参与者,2245名参与者(19.2%)检测到阳性结果(阳性定义为≥5毫米的实性/部分实性结节或≥8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共发现200例(1.7%)肺癌,其中165例(82.5%)的肺癌处于可治愈的0—1期。换句话说,得益于早筛、早诊与早治,项目中大部分肺癌患者都实现了治愈。

  值得注意的是,在确诊的肺癌患者中,分别仅有38例(19%)和112例(56%)符合NCCN指南和中华医学会专家共识分层的“高危人群”。这意味着,如果完全依照传统指南划分“高危人群”进行筛查,那么漏诊率将高达81%和44%,提示目前的指南与共识不足以满足群众的肺癌筛查需求。

肺癌筛查可避免63%过早死亡

  何建行教授和梁文华教授团队在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全体大会优先口头汇报了“爱肺计划”的首个分析结果:在接受低剂量CT的人群中,发现19.2%的显著孤立结节和1.7%经病理证实的肺癌。86%的肺癌处于被认为可治愈的0—1期。肺癌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60~64岁达到峰值。相反,1期肺癌的比例随年龄增长下降,提示通过更早筛查可能更容易获得治愈。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团队成员还探索了多个肺癌高危因素,发现传统危险因素“吸烟”并不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元凶”。基于该研究发现的普通人群肺癌高发病率,更多肺癌潜在的高危因素值得进一步探索。基于目前结果,团队建议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可以进行一次低剂量CT检查来筛查肺癌,并根据首次低剂量CT结果进行个性化随访。

  为帮助更多肺癌风险人群及早发现肺癌并实现治愈,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广医附一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合广州国家实验室在广州市荔湾、白云、黄埔、增城等区开展了“肺健康计划”,目前已筛查超过3万例,并持续对公众开放。此外,广医附一院在全国范围发起并主办了“呼吸健康万人筛查”公益项目,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肺癌筛查,并已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