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等五大协学会共同发布了最新的《2025 ACC/AHA/ACEP/NAEMSP/ SCAI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聚焦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诊疗的9大关键领域,基于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对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由中国心血管病专家领衔的9项大型临床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等开展)作为重要循证证据被《指南》收录,成为推动国际指南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
□ 通讯员 夏艳妮 特约记者 郭睿琦
全新研究
挑战既往国际共识
《指南》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更新是对于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比伐芦定可替代肝素抗凝以降低出血和死亡风险(Ⅰ类推荐)。该推荐的证据主要来自欧美的HORIZONS-AMI研究和EUROMAX研究,以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牵头开展的中国BRIGHT研究及BRIGHT-4研究。
对于STEMI患者,急诊PCI的围术期抗凝治疗是减少血栓事件的关键。关于比伐芦定和经典药物肝素两种抗凝治疗方案孰优孰劣,临床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往国外研究表明,比伐芦定治疗与早期支架内血栓风险增高相关,因此,此前指南推荐等级为Ⅱb类(即获益与风险存在争议,倾向于不用,仅特定条件下考虑使用)。
韩雅玲院士敏锐地发现,比伐芦定应用后的血栓风险可能与其半衰期过短有关,PCI术后即刻停用该药可能导致抗栓疗效的“空窗期”。基于这一理论,韩雅玲院士原创性地提出了急诊PCI术后比伐芦定高剂量延长注射的新方案,并先后领导大样本、多中心BRIGHT研究及BRIGHT-4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高质量循证证据
推动指南更新
BRIGHT研究从国内82家心脏中心入选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194例,首次采用了PCI术后比伐芦定高剂量维持注射(中位注射时间3小时)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与肝素和肝素﹢替罗非班两种经典方案相比,比伐芦定术后高剂量维持注射方案可使患者30天净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出血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风险分别降低33%和48%,且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及支架内血栓事件未见增加。
BRIGHT-4研究针对既往比伐芦定相关临床研究的主要局限性进行了更加完善的研究设计,排除了混用肝素、常规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比伐芦定延长注射剂量与时间不一致等混杂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在国内87家心脏中心入选发病48小时内的STEMI患者共6016例,于急诊PCI围术期按1∶1的比例随机接受比伐芦定高剂量维持注射2~4小时或肝素单药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比伐芦定组的30天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或出血学术联合会定义的3至5型大出血)发生风险较肝素单药组降低了31%,其中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25%,大出血风险降低了79%,同时支架内血栓风险亦显著降低67%。
上述两项重要研究分别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和《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更重要的是,BRIGHT系列研究作为高质量循证证据,推动了国外指南的更新。截至目前,该系列研究已先后被8个国际权威指南和共识引用。
2023年发表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ACS管理指南将比伐芦定用于STEMI直接PCI围术期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b级提升至Ⅱa级;2025年的ACC/AHA ACS管理指南进一步将其作为Ⅰ类治疗推荐,将惠及全球数千万急性心梗患者。
推动抗栓治疗
迈入精准分层时代
在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领域,韩雅玲院士团队同样领跑国际。针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抗栓治疗的临床难题,团队主导的I LOVE IT2、OPTPEACE、OPT-BIRISK等系列高质量研究提出了多项创新策略。
I LOVE IT2研究突破性证实,使用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术后仅需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即可取得不劣于标准12个月DAPT的抗栓疗效。这一发现被欧美指南列为优化PCI术后DAPT疗程的关键证据。
OPT-PEACE研究首次借助磁控胶囊消化道内镜技术,揭示超90%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存在无症状胃肠道黏膜损伤,并发现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所致胃肠损伤显著低于DAPT。
OPT-BIRISK研究聚焦临床治疗决策困难的出血和缺血风险同时增加的双高危患者,并提出了采用氯吡格雷单药延长抗血小板治疗的创新方案。结果证实,与持续应用DAPT相比,氯吡格雷单药持续治疗可使患者出血及主要心脑血管缺血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分别降低25%和26%。
上述成果先后被多部国外指南或共识采纳,进一步推动抗血小板治疗从“一刀切”迈入精准分层的新时代。
编后
“中国智慧”深度融入全球医学发展
多年以来,韩雅玲院士团队以解决临床难点痛点为出发点,构建了“药物—器械—策略”全链条创新体系,累计牵头完成80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主导制定国内30余项临床指南或共识。从比伐芦定改写抗凝格局,到个体化抗栓重塑治疗标准,中国心血管研究的原创力量正深度融入全球医学发展脉络。
来自中国的证据,不仅为行业指南更新提供了基石,还重新定义了急性心梗和冠心病治疗的未来方向。在这场由“中国智慧”驱动的医疗变革中,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学者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