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白袍之下,是临床药师的星辰大海。从踏出校门到迈入医院,青年药师不仅要完成从学生到临床药师的角色转变,更要面对一场贯穿职业生涯的淬炼之旅——在查房会诊中打磨临床思维,于处方点评间锤炼专业洞见;既要化作医护团队的“用药智库”,更要成为患者的“用药知己”。这些,铺就了一名合格青年药师的职业之路。
即日起,本版开设“青年药师养成记”专栏,邀请青年药师分享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药剂科主管药师 李时
李时正在通过电脑审核住院患者医嘱
木质纸浆味伴随着中央空调的蜂鸣声,听到电脑播报“您有新的消息,请注意查收”,我知道,新的一天,药房审核调剂工作开始了。看着打印机打印出的二联医嘱单,恍惚间我仿佛听到23岁的自己,站在药品货架前弱弱地问老药师:“老师,我找了一圈,没有找到注射用奥沙利铂在哪里?”远处,老药师仿佛也在回应我:“抗肿瘤药都放在10号货位上。不是说了吗,注射用奥沙利铂只能溶解在5%葡萄糖溶液里,为什么溶在生理盐水中?”
在西林瓶的碰撞声中启蒙
记得第一次在医院实习,药剂科主任把我和小伙伴安排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汗水浸透防护服,口罩紧贴脸颊,几名实习生手里在不停地掰弄西林瓶的帽盖,然后把一整药筐的注射用头孢呋辛传到抗菌药配制间。早上7时50分前,成品输液已被准时送达病区。
此后4年,我奋斗在静配中心的各个岗位。电脑桌前审核医嘱时的眼花缭乱,输液瓶贴签时的细细核对,配液成品出库前的一一审查,我目睹了加药仓内药师手上厚厚的茧子,也习惯了作为审核药师在成品输液出科前对加完药的每一个西林瓶、空安瓿的检查。对西林瓶与安瓿瓶的检查,不仅是操作规范,更是防止配药误差的关键步骤。每一支注射剂的标签核对、空瓶留存,都是用药安全防线。
当统筹管理成为一种必然
走上管理岗位后,我逐渐发现,保障用药安全不仅需要个人严谨,更依赖系统化的管理。在住院药房轮转期间,医院的一次行政查房发现病区有一袋输液因未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而导致过期,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规范流程的重要性。彼时,我从心底里意识到保障用药安全的责任是如此沉重。
我作为主管药师参与新院区筹备期间,虽有总院的各项制度可供借鉴,但在深入学习北京市和河北省的麻醉与精神药品管理规范后发现,不同地区的麻精药品管理规范需结合本地实际调整,但核心目标始终是保障患者安全。细节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病历的建立和书写规范、药品日常管理交接、专用账册的书写等,不同模式体现了各地管理重点的不同。自己也在一步步学习规范化流程和日常操作中体会到:在复杂而庞大的医疗过程中,只有每一步都按部就班,才会有患者的用药安全。
2024年,我成为住院药房的组长后,面对的不再只是药品本身。去年5月一个周五下午,患者需要输注注射用唑来膦酸。但是,全院库存系统显示该药滞销清退。我联系药品配送企业后也被告知最快下周一送达,而患者必须当天下午就要使用。接近酷暑的天气,我硬是急出一身冷汗。上报主任具体情况后,我联系北京院区门诊药房,拿到备用药品,并委派驻京同事乘两院区专车将药送到廊坊院区,最终患者当天就正常使用了药品。这种流程上的链接让我看到两院区目标一致、协同发展,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初心。而我,也为身为其中一员而感到荣幸。
薪火相传 温暖永恒
带教新药师的时候,我总让他们先熟悉临床科室的用药习惯:内科用了哪些止吐、抗过敏的药?外科为什么经常预防使用抗菌药?这些内容是构建药房管理的底层逻辑,新药师只有掌握了这些才会理解药品领入、保养、发放和近效期管理,以及滞销药品的概念,进而保证药房和临床科室之间协作的平稳运行。
十年光阴流转,医院信息化的全面覆盖,使得药房每一种药品都有自己的货位和标签,我们不再仅凭大脑记忆每一种药品的位置信息。但当拿到一张用药医嘱单时,我还是会下意识想到这个药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耳边还是回荡着:“注意小数点,注意厂家规格。”电子标签系统替代了人脑记忆,但药师对药品适应证、规格的敏感度,仍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安全锁”。核对剂量与规格,已成为刻进我职业的本能动作。
今天的药房配备了冷库、冰箱、阴凉柜,保证每一种药品都能在合适温度下保存;全院范围内的中央空调,保证各药房处在适宜湿度范围。从手工配液到智能化管理,药房设备升级的背后,是一代代药师对生命的坚守。药剂科所有被妥善安置的药品,都化作病房里的点滴、窗口的微笑。安瓿和西林瓶碰撞发出的声响,是每一名药师心里奏响的生命乐章。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