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高兴华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爱军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皮肤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皮肤疾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年就诊人次多达2.4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人口老龄化加深、生活方式改变等多因素影响,皮肤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对皮肤病的诊治能力和临床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发展均质化,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社会医疗负担意义深远。
建体系 提能力
防治取得卓越成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自1937年成立以来,见证了中国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分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大会上,“中华皮肤病学会”成立,即现在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前身,陈鸿康担任分会首届会长。
1952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时名皮肤花柳科学会)在北京进行了改选,胡传揆任第二届主任委员,此后又连任两届主任委员。这一时期,胡传揆与傅瑞思在国际上首报“人类维生素A缺乏病的皮肤损害”,是我国皮肤科学界在国际舞台影响力不断提高的有力体现。
此后数十年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继续蓬勃发展,历任主任委员分别是李洪迥、王光超、陈锡唐、陈洪铎、张学军、张建中、郑捷、陆前进。分会持续完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学科体系,不断促进国内皮肤科医生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我国皮肤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皮肤病防治体系,特别是在性病、麻风、头癣、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上取得了卓越成效。
1949年至1962年,全国开展大规模的防治性病活动,各省市普遍建立性病防治机构,基本消灭了性病。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召开全国性病麻风防治座谈会。马海德、叶干运教授等几代人共同努力,累计成功治疗了我国50多万例的麻风病例,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消灭麻风。
20世纪50年代,头癣(秃疮)在我国部分地区患病率达10%。为攻克这一疾病,朱钵创造头癣治疗五字措施:服、剪、洗、擦、消。这一方案朗朗上口、行之有效。吴绍熙教授等奉周恩来总理之命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头癣防治工作。这一时期,全国共治愈200万余名头癣患者。
育人才 强科研
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稻田皮炎、工业职业性皮肤病、化妆品职业性皮肤病等职业性皮肤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皮肤科医生们下乡、下车间,在防治工作中取得重大进步,获得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以来,皮肤科学界涌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陈洪铎和廖万清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兴华、陈翔和李春英获得长江学者称号,多位学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皮肤界学者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我国皮肤学科领域的学者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科学》《柳叶刀》《免疫》《自然·遗传学》等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具有很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目前,我国皮肤性病学专业从业人员已达到近3万名,人员学历结构较为科学合理。一大批优秀学者在中国皮肤学科领域发挥着学术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并逐步具备了一定国际影响力。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对外交流也在逐年增加,举办过国际皮肤科大会、亚洲皮肤科大会、东亚皮肤科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近年来,我国一大批皮肤科专家走向国际舞台,分别在多种国际学术组织及期刊编委会中任职,不断深入与国际皮肤科学界的交流合作。陈洪铎、马圣清、张学军、张建中、陆前进、郑捷、郑敏等多位专家的成就受到国际皮肤学科组织的表彰。
定目标 谋进步
助推学科高质量发展
我国皮肤科学界历来重视学科建设。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及安徽医科大学,5家院校的皮肤性病学专业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20个医院的皮肤科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
学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学科发展的不足:皮肤科从业人员数量总体偏少、学历层次偏低、区域间学术水平不均衡、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所以,要捋清思路,确定目标,为学科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应适量增加皮肤科的从业人员,吸引优秀的人才到皮肤科领域来。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意改善医生的学历结构:通过有计划的在校教育,为皮肤专业领域培养本科、硕士、博士;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现有人员的学历,以期提高皮肤科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层次,改善学历结构。此外,要制定相对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注重培训过程,严把质量关,以达到同质化培养的效果。适时推出专科医师培训,逐层逐级培养。
要利用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均衡发展。要通过医师多点执业、高水平基层大讲堂活动、皮肤科诊疗技术培训周等多种形式持续提高基层诊疗水平。
科学研究水平是衡量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学科竞争力的关键。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保持学科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要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以源自临床、服务临床为目标,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基础研究和基于临床的科学研究,突出科技创新性,注重精准医学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吸引国际学者访问交流,让他们了解中国真实的临床和研究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定期组织青年骨干医师和研究生导师到海外培训,开阔人才的国际视野。当然,也要积极争取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及期刊编委会中的任职。
中国皮肤科的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期待中国皮肤学科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为开创中国皮肤学科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