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合理用药·中国行动2024年度经验交流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其中,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抗微生物药物分会场上,与会专家就怎样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促进抗微生物药物可及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分级管理目录亟待更新
近年来,我国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水平显著提高。然而,抗微生物药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与医疗机构自身能力水平相关,又受外部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左玮回顾,自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发布以来,我国先后发布多份文件,强调抗菌药物供应和分级目录管理的重要性,指出要建立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优化药物结构。
对此,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表示,各地抗菌药物供应和分级管理目录在过去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更新,有些还在目录基础上增加对药品品规等的相关要求,引导医院梳理出更规范的抗菌药物使用流程。有关机构和团队应加大研究力度,找到更利于推进合理用药、促进创新药物可及的管理方式。
安徽省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姜玲认为,各地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亟待更新。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新型抗菌药物的获批上市,一些旧抗菌药物可能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患者群体。目录更新不及时可能导致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某些抗菌药物,加速细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随着医学发展和细菌耐药情况的变化,一些抗菌药物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临床需求,可能导致治疗无效或延误治疗。一些有效且经济的抗菌药物容易被忽视,医疗行为过度依赖价格昂贵的新药,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姜玲表示,目前,我国省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制定由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相关机构或专家进行。医疗机构亦可向行政管理部门反馈分级管理目录更新需求。目录的更新应依据循证原则,同时考虑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性、经济性、可及性等因素。
姜玲建议,各医疗机构要及时召开药事会,特别是国谈药药事会;如确因临床工作需要导致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医疗机构应及早启动超品种品规备案,减少临时采购流程导致的延误用药;国家或各省份加快出台超品种品规备案流程文件,指导医疗机构开展备案工作。此外,三级医院全身用抗真菌药物的临床需求大多需要8个品种,建议适当放宽抗真菌药物5个品种数的限制。
做好科学管理
国家设立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目的是全面评估医院综合实力,提升医疗质量,而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副院长屠越兴提出基于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信息化及精准理念的抗菌药物管控措施。精准理念下的管控措施包括利用耐药监测数据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借助检测技术助推临床快速诊断、开展抗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等。
屠越兴认为,实现集采抗菌药物科学管理需要优化目录,合理报量,不搞“一刀切”;进行按月放量,实施同品类管理和予以信息化支持,鼓励临床综合评价其质量、疗效、安全性。集采抗菌药物管理具有特殊性,为此,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布局集采药品信息化管控模块,对集采与非集采药物设置比例关系和阈值,在处方端进行提醒控制。模块根据集采药品任务量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通过统计、监督促进集采任务量按时完成。
设置合理指标是关键
2023年11月,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公告,公布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中选的41种药品和价格。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俞云松介绍,自2024年3月开始,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陆续落地。
俞云松指出,药品集采要求医院消耗一定的抗菌药物“量”,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又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控制。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要坚持高质量标准,保障药品质量可靠、可控;规范药品流通,完善医院用药目录,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考量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在“保量”和“限量”间更好地实现平衡。
在此次会议上,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医政药政处一级主任科员邵文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事管理科主任卢晓阳等主持讨论环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药械处处长刘清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药政处处长倪元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药政处处长李学钧、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王贤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王静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李娟、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郭菲、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袁孔现、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原院长楼小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药学部主任孙万晶、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邱永军等参与讨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魏国庆作会议总结。
(魏婉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