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阵发性室上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人群广泛。这种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心跳频率突然加快,并且呈阵发性发作,即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病时,患者的心率多为150~250次/分。如是儿童发病,心率则会更快。
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刘刚琼团队,使用心脏射频消融技术成功为一名年仅4岁的阵发性室上速患儿去除病根。术中即刻消融成功,患儿恢复良好。
□本报记者 李季 通讯员 符臻臻
心悸打乱正常生活
今年4岁的琪琪(化名)反复心悸,发作时心率可高达250次/分,心跳像密集的鼓点。每次发作时,琪琪都会脸色苍白、头晕、恶心,甚至还会呕吐。当地医院经过心电图检查诊断其为阵发性室上速(一种心动过速类型)。一开始,琪琪的心动过速能自行中止,后来演变成要去医院使用药物才能中止。一年20多次的发作,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不久前,琪琪再次发病,尽管在当地医院接受了药物治疗,还是无法中止心动过速。持续2小时后,琪琪突然出现血压下降,病情严重,随即被送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经该院急救团队救治后,琪琪的心动过速症状中止。
学龄前儿童的心脏体积较小,发育不完全,心肌细胞发育也不成熟,心室壁相对较薄,心肌收缩力差。当学龄前儿童出现阵发性室上速时,应引起重视。
如阵发性室上速长期反复发作得不到有效控制,危害很大,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长期或持续的心动过速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引发左心衰。
治标不如治本
对于阵发性室上速,临床上有多种常规的治疗方法,例如,刺激咽后壁或按摩颈动脉窦进行中止,推注药物维拉帕米或腺苷等进行中止,危急情况时使用电复律进行中止,以及利用射频消融技术进行中止等。然而,除了心脏射频消融术外,琪琪已经使用了其他各类方法,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当看到幼小的孩子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且发作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琪琪家长十分担心孩子发病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不良后果。为帮助孩子寻求根治疗法,琪琪家长找到了郑大一附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刚琼。
据了解,2024年3月,河南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院在郑大一附院正式挂牌。挂牌后,该院通过专业整合、学科细化,组建多个专病团队,创新诊疗技术,为患者解决治疗难题。这些专病团队中就包括了由刘刚琼带领的心律失常疾病诊疗团队。
刘刚琼查阅了患儿的病史、症状记录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后,认为阵发性室上速诊断明确。考虑患儿年龄小,病情复杂,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于是建议其做射频消融手术,并告知家属可能的风险。
毫厘之间见真章
事实上,射频消融手术虽然效果显著,但对手术操作精度要求极高,且手术风险相对较大。
一是患儿的外周血管管径较细,动静脉解剖位置跟成人不同,但射频消融手术需要在患儿大腿根开辟3个手术通路,这就要求手术医生找准位置,准确穿刺,否则可能会出现血肿、动静脉瘘等并发症。
二是由于患儿的心脏容积小,在有限的心腔内进行房间隔穿刺和导管操作更需要医生胆大心细,找准靶点,在毫厘间精准操作。
三是患儿无法像成人那样配合手术,术前需要全身麻醉,加大了操作难度。
经充分评估手术指征、围手术期管理注意事项,以及心脏介入技术应用与围手术期管理等问题后,刘刚琼团队为患儿制订了一套完备的手术方案。
术中,治疗团队在进行股静脉穿刺时,发现患儿的血管只能容下2个小管径通道,最终,手术医生将3根通道分别放在患儿的两侧股静脉内。房间隔穿刺时,手术医生在精准标测下一次性成功通过。电极选择方面,经评估,治疗团队最终为患儿选择了最小直径的冠状窦电极,并放置在心脏较表浅的位置。各项操作均按计划顺利进行,整台手术耗时仅1小时。
据介绍,自团队组建以来,短短数月间,刘刚琼团队聚焦临床疑难杂症,不断突破创新,完成各类复杂心律失常手术200余台。此外,团队还使用术后随访系统,全程跟踪患者术后的健康数据,打造心律失常数据库,为临床科研提供支撑。
延伸阅读
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很重要
儿童阵发性室上速发病隐匿,很多情况下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腹痛或呕吐,由于儿童不能准确描述心跳增快症状,加上发作时间短,因此,该病容易被家长忽略。临床问诊时,部分孩子可回忆曾有过类似表现,但并未引起重视。
专家提示,当孩子突然出现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或心悸、胸闷时,须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尽快进行心电图检查。该检查可及时、准确地反映当时情况,为后续治疗留下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