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肿瘤营养专委会主任委员 石汉平
对于肿瘤治疗,要想保障现有治疗的疗效(如化疗、放疗等),提高患者生存率,临床医生还需要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营养管理方案。近年来,抗炎饮食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营养治疗管理策略。
老题 肿瘤患者亟须营养管理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80%。肿瘤患者为何常合并营养不良?其中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摄入量减少。例如:头颈部肿瘤患者由于局部损害和放化疗因素导致进食减少;食管癌患者因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导致进食减少;胃癌和肠癌患者因消化不良、消化道完全或不完全梗阻、消化道出血以及常伴的腹胀和腹痛,导致营养不良。
二是营养成分丢失多。例如:肿瘤患者术后由于创伤引起分解代谢增加,使得蛋白质、脂肪、葡萄糖被大量分解;放化疗可引起呕吐和腹泻等副作用,易引起营养物质大量丢失。
三是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例如:食管和胃部手术会直接造成术后进食减少,消化能力减弱;接受腹部放疗的患者因不同程度的肠黏膜损伤,易发生急性腹泻、腹痛和肠炎等症状,导致吸收障碍;慢性放射性肠病会引起胃肠道狭窄,造成消化吸收能力减弱;肠道益生菌菌群受到放化疗副作用影响而丢失,引起肠道吸收障碍等。
四是肿瘤患者常合并营养物质代谢紊乱。例如:肿瘤细胞偏爱糖,对糖的消耗比正常细胞高7倍,造成糖消耗增多和储备下降;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大量氨基酸,使得人体大量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导致患者丢失大量的骨骼肌肉群。
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与更高的死亡率、更长的住院时长、更高的住院费用和更差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要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营养管理和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助力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新解 抗炎饮食成为肿瘤营养管理新策略
实践表明,抗炎饮食能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改善肠道菌群、增加免疫力等,帮助患者缓解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营养不良。
以肺癌治疗为例,化疗是肺癌的重要治疗方式,但患者化疗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进食的同时,可能造成营养不良进而而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对肺癌化疗患者实施基于抗炎饮食的营养管理,或可提升其生活质量与疗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接受基于抗炎饮食的营养管理的肺癌患者营养状态改善更明显,生活质量更好。原因可能包括抗炎饮食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能量的饮食,帮助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同时,抗炎饮食强调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补充,而肺癌化疗患者常伴随着恶性肿瘤所致的营养不良和炎症反应,更易发生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
上述研究还发现,抗炎饮食能帮助肿瘤患者提高免疫功能,这主要是抗炎饮食中富含抗氧化物质和抗炎物质,如柑橘类水果(如柠檬、橙子、柚子等)。这些物质能降低体内炎症水平,从而减轻肿瘤患者的炎症反应。
2023年10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发布《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共识》指出,膳食模式及膳食营养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膳食炎症指数(DII)是评估机体的整体膳食炎症潜力的客观工具,为探究膳食致炎潜力与肿瘤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共识》同时强调,抗炎饮食模式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新突破。肿瘤高危人群采用此类膳食模式,可减小发生长期负面代谢后果的可能性。
延伸阅读
研究人员如何为肺癌化疗患者进行抗炎饮食管理
在上述的肺癌患者抗炎饮食研究中,团队先使用DII指数公式计算常见食物的膳食抗炎指数评分,计算公式为: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日摄入量-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全球人均日摄入量均数)/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全球人均日摄入量标准差×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炎症效应指数。然后,将所有食物分类,根据DII指数评分从高到低排列,形成常见食物膳食抗炎食谱库,接着指导患者使用食物交换份法选择库中有抗炎效应的食物。
同时,指导患者选择食物时要满足以下要求:每天选择2份水果,颜色越深越好;每天选择5份蔬菜,颜色越深越好;每天选择3份全麦谷物;每周选择3份鱼;每天选择2份种子类食物(如坚果);每天选择2份橄榄油或亚麻籽油;每天选择2份含益生菌或低脂的乳制品;每周选择红肉不超过2份,白肉5次;每天摄入姜、葱、肉桂、姜黄和白茶或绿茶;不推荐摄入糖或软饮料、反式脂肪酸、加工肉类和过多精制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