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程华尧
在很多医院的中医科里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德高望重、技术精湛的名老中医专家诊室门前络绎不绝,有些患者甚至是不远千里赶来,半夜就排队候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一些年轻中医诊室门可罗雀,二者形成了明显的“冰火两重天”现象。
优秀中医人才严重匮乏一直是业界悬在心头的难题。特别是治病疗效好、口碑好的名老中医堪称“稀世珍宝”,他们的号往往一号难求。特别是在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常常想找名老中医看病,却如大海捞针一样,不得其门而入。与此同时,每年中医药高校成千上万中医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纷纷进入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诊疗工作。按常理来说,如此多的高层次中医人才加入诊疗队伍,应该可以解决中医人才匮乏的困境,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许多老百姓对青年中医师普遍持怀疑态度,与名老中医的境况相反,青年中医师往往要忍受好几年的“冷板凳”。
中医门诊为何“冰火两重天”
同为中医,为什么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境况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名老中医从事诊疗工作时间长,临证经验丰富,青年中医在这一点上相对不足。名老中医数十年来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大多具有一技之长或拥有绝招秘方,临证治病得心应手,疗效较好,自然深受患者好评和信赖。俗话说:“一传十,十传百。”名老中医名声不胫而走,百姓口耳相传,时间一长,患者自然蜂拥而至。青年中医独立应诊时间短,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思维和技术优势,在校期间大多从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临证经验不足,疗效不明显,尚未得到群众的普遍信任,坐“冷板凳”现象在所难免。
二是名老中医大多能坚持中医特色诊疗思路,青年中医常有中医西化倾向。名老中医多能坚定中医信念,采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运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诊治疾病,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而青年中医在校期间学习了大量的西医知识,临证缺乏中医经验,常依赖于西医的“拿来主义”,习惯运用各种西医仪器设备来诊断疾病。久而久之,不仅中医临证诊疗技术弱化,也丧失了患者的信任。
三是中医药界保守思想依旧严重,传帮带工作不够扎实。自古以来,中医药界流传着浓厚的医术“父子相传”“师徒相传”习俗,甚至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负面传承意识。时至今日,不少名老中医仍然秉持着这种因循守旧、保守封闭的陈旧观念,严重阻碍了青年中医的成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支三招助力年轻中医成长
破解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青年中医要加速成长,尽快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能力。许多中医大家、名家在青年时代就小有名气,悬壶济世,济民一方。现代青年中医要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避免临证遇到困难就推给老中医,更要杜绝“等老了再成为名医”的思想。青年中医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踏实做事,勤奋学习,钻研业务,尽快把中医临证业务能力提升上去。
二是青年中医必须坚定中医信念,牢固树立中医思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运用到临床诊治技术中来。但无论何时,青年中医一定要牢固树立中医姓“中”的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在临床中有所进步。
三是中医药界要解放思想,努力做好青年中医传帮带工作。中医药界优秀人才匮乏已经成为限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关部门已认识到培养优秀青年中医药人才的紧迫性,动员、鼓励掌握中医药优势特色技术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做好青年中医的传帮带工作。笔者认为,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对带教工作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政策和经费倾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