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邹欣芮
夏季的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林海葱郁,药香弥漫。近期,来自辽宁省14个市的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与数十家知名企业代表齐聚桓仁,参加本溪市第二届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并开展参观考察活动。作为辽宁中医药产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桓仁县的药香里蕴藏着全省中医药产业从资源拓展到产业突围的振兴密码。
精心培育筑牢产业根基
中国东北参茸城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市场里,190多家商户的摊位上,野山参、辽五味等道地药材散发着独特的清香。作为省、市、县重点扶持项目,这里不仅是药材流通的枢纽,更承载着桓仁作为“中国山参之乡”的产业底气。
一家参茸产品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士介绍,中国东北参茸城每月组织6次人参集市,聚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人参经纪人和参农,单次集市交易额可达300万元以上。
据介绍,中国东北参茸城高起点规划信息化建设,对入驻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电子商务交易云服务平台助力商户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地方特色产品,让参茸产品交易更便捷高效。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则凭借电子标签、智能视频等技术,实现了仓储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仓储效率和库存统计的准确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展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满足了参展商和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中小用户线下贷款手续复杂、效率低等问题。
据悉,桓仁山参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干品30余吨,市场占有率超70%。中国东北参茸城繁忙景象的背后,是桓仁县对中医药产业的精心培育,该县成立了专业管理公司,负责市场商户的招商、运营及服务;成立了相关认证组织,对行业发展进行规范、规划,推动行业做大做强。
这种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本溪市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集聚400余家企业合作社,带动10余万人就业。在加工流通环节,本溪市有400余家中医药工业企业、18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形成全链条产业格局。
打造产业发展技术高地
辽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本溪市拥有中药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3个省级中医药科研服务平台,并与6所医药类高校合作,每年培养近万名专业人才。依托这些平台,本溪市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新药研发和道地药材开发,推动政策促进与校地协同稳步发展。
为了让医疗机构制剂成为中药新药的“孵化器”,辽宁省药监局支持医疗机构制剂向新药转化,推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中药创新药,前期介入跟踪指导,全过程提供服务;联合本溪市建立“政产学研商用金”对接平台,探索中药创新研发和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帮助医药园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结合辽宁省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省药监局组织制定了西洋参粉、天麻粉、熊胆粉等13个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单项标准。这些标准如同为药材量身定制的“品质身份证”,既守护了道地药材的独特药性,又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破解中医药产业发展短板
辽宁作为全国七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中医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数据显示,全省共有药用植物1848种,其中重点中药材317种、道地药材27种。2024年,辽宁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8万亩,形成辽东、辽西两大道地药材产业带。“辽药六宝”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享有盛誉,其中龙胆草、辽五味、辽细辛种植面积、市场份额均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省拥有5个中药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1个知名农产品品牌。
然而,尽管资源丰富,辽宁省中药加工规模以上企业2024年营收仅71.5亿元,70%的中药材仅在省内经初级加工后即外销,省内深加工率不足30%,年均2.5万吨人参产量中有近一半到外省深加工,大量深加工产业收入外流。“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着辽宁省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医药局局长张宏邈坦言。
针对这些问题,辽宁省卫生健康委推出六大政策破解中医药产业发展瓶颈。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标准体系建设,推进50亩以上规模的人参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开展林下山参轮作技术攻关,指导相关企业开展林下山参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加强种植交易管理,建立人参种植和计划种植档案管理制度,打造国内外知名交易集散地;年底前完成公益林优化调整工作,为林下中药材发展释放空间。强化服务保障,本溪、抚顺、丹东等地区要将中药产业纳入“书记工程”,其他市培育阜新黄芪、朝阳酸枣仁等特色品种,避免同质化竞争。强化核心竞争力,中药企业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加大新药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投入,从源头把控中药材原料质量。强化标准化种养,引导中药材种植户、养殖户科学种植、养殖,加入合作社或产业联盟,共同对接市场,主动参与品质认证和溯源体系,学习优秀品牌运营经验。强化宣传推广,借助各级媒体宣传辽宁道地药材优势、打造山参外宣品牌、做好科普传播。
“在政策推动下,辽宁省将加速构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张宏邈表示,该省将力争通过一系列举措打破中医药产业发展瓶颈,向着中医药强省目标稳步迈进,推动中医药产业沿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路径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