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295","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中医运动处方助力现代健康管理","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30 08:16:48","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党委书记 廖远朋 晨曦微露,四川成都人民公园里,白发老者的一招一式尽显太极神韵;健身中心内,年轻人正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运动数据。一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场景,正是中医运动处方发展的生动写照。 中医运动处方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运动科学的锻炼方法...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党委书记 廖远朋

  晨曦微露,四川成都人民公园里,白发老者的一招一式尽显太极神韵;健身中心内,年轻人正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运动数据。一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场景,正是中医运动处方发展的生动写照。

  中医运动处方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运动科学的锻炼方法,旨在通过特定的运动项目、强度、时间和频率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中医运动处方服务于现代健康管理正在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

川蜀大地的中医运动处方实践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正在开展中医运动康复手段干预慢性病的临床试验。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将中医“气血经络”理论与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及现代运动康复理论相结合,配合西医代谢调控机制,通过运动生理监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现代技术,系统评估传统功法对血糖、血脂的调节作用,为其科学化、标准化推广提供依据。

  同时,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专家团队积极探索“中医运动处方”标准化体系,将传统功法与现代康复医学相融合,创新性地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运动员健康管理常规流程,通过望闻问切结合舌象、脉象等数字化分析技术,将体质辨识数据转化为个性化运动参数,并为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员量身定制中医运动处方。如,针对冬季项目运动员常见的阳虚体质(表现为畏寒、疲劳恢复慢)和血瘀体质(易出现肌肉僵硬、损伤恢复慢),运动医学专家团队会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训练周期和体质特点,通过耳穴、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和中医药食同源调理,帮助运动员缓解赛前焦虑,稳定竞技状态,实现科学训练与中医调理的有效结合,为中医运动处方在竞技体育保障、慢性病防治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以融合创新守护大众健康

  深耕中医运动处方内核,厚植健康管理理论根基。推动中医运动处方发展,应将以“天人相应”“三因制宜”为核心的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运动科学深度融合,构建“辨证施功”中医运动处方理论体系。例如,依据“子午流注”理论,探索不同时辰运动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为运动时间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合中医体质学说,针对平和质、阴虚质、痰湿质等不同体质人群,开发专属运动处方,实现精准健康管理。同时,应加强中医运动处方基础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揭示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运动项目的作用机制,让中医运动处方既有文化底蕴,又具科学说服力。

  深化医体融合,构建全链条健康服务模式。医体融合是推动中医运动处方发展的关键路径,应进一步打通医疗与体育的资源壁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制定中医运动处方的行业标准,开展中医运动处方师培训,发展健康管理产业,助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医疗机构应设立运动医学科,配备专业运动处方师与中医师,为患者提供“诊断—运动处方—康复指导”的一站式服务;体育机构则应引入中医健康管理理念,在健身房、运动场馆增设中医体质检测与运动指导项目。同时,建立医体融合信息平台,通过构建“疾病预防—运动干预—康复治疗—健康促进”全链条服务体系,整合医疗数据与运动数据,实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与运动处方的智能调整,让中医运动处方不再止步于“养生操”,而是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

  聚焦大众健康需求,推动中医运动处方普惠化。满足大众健康需求是中医运动处方发展的最终目标。一方面,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中医运动处方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的养生功效与科学练习方法。另一方面,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中医运动处方产品与服务,针对上班族设计简短的办公室养生操,为儿童定制趣味性五禽戏游戏课程等,让中医运动处方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此外,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培育中医运动处方相关产业。如开设运动康复中心、中医养生运动俱乐部等,通过市场化运作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中医运动处方的可及性,真正实现“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的健康愿景。

  中医运动处方的创新发展,既要“把脉”时代需求,更需“开方”系统施策。我们期待中医运动处方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让中医智慧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绽放新的光彩,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