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是我国著名的“满药之都”,传统医药传承源远流长,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上具备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丹东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辽宁省委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发挥中医药多元功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辽宁省丹东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孙晓丽
构建保障完善的发展新机制
“十四五”时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丹东市持续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拓宽发展领域,提升发展能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吸引全社会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注,加大社会资源投入,加速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完善政策体系。丹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成立了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确定了打造“中医药名城”“满药之都”的工作目标,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
优化保障机制。“十四五”期间,丹东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资金总计3000余万元。丹东市医保局将中医康复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自患者住院康复治疗之日起90日内,实行按床日付费;在四所公立中医院试点推行中风病等20个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助力中医药技术推广普及。宽甸满族自治县出台《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柱参品种资源保护条例》,推动道地药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健全师承机制。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丹东市创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共5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5个;建立辽宁省徐书孟河医派经方传承工作室及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名中医工作站。全市现有国家级优才2人、省级优才4人,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1人、省级师承指导老师4人,省名中医4人。此外,通过“名中医”评选、技能竞赛等活动,持续挖掘和储备中医药人才。
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新体系
为了让中医药事业发展直接惠及民生,丹东市积极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
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为牵引,强化丹东市中医院区域中心作用。丹东市中医院先后建立丹东市中医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带动区域中医药发展;累计创建省级及以上中医优势(重点)专科8个,其中肾病科、骨伤科分别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和建设单位。
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强化县级中医院辐射功能。“十四五”以来,丹东市总投资6亿元完成2所县级中医院异地新建,改扩建面积12.48万平方米;辖区内3所县级中医院创建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共12个。借助县域医共体建设,丹东市进一步明晰县级中医院功能定位,指导带动中医药服务深入基层乡村。
以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为依托,强化基层兜底能力。目前,丹东市已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共建成中医馆85家,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打造“立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为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丹东市通过“智慧中药房”及“名中医进基层”等活动,推出线上问诊、续方、中药代煎快递等便民服务,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从城市到乡村,中医诊所、国医馆星罗棋布,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实惠的中医药诊疗服务,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
在产业融合方面,丹东市全力推动中医药与旅游、康养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了一批适应健康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例如,天桥沟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与森林康养示范区、大梨树药王谷景区等,已逐步成为地区健康产业新品牌。
在文化传承方面,丹东市注重守正与创新并行,通过满族医药博物馆等载体,挖掘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现代健康需求,推出中医药特色创新产品,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立体化文化传承体系。
通过基层服务、产业融合和文化传承的立体化布局,丹东市构建起中医药事业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实现了从单一服务到多元协同的全面升级,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约记者 郭睿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