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痔科医术是江苏省的中医院系统首次成功申报中医中药类的国家非遗,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丁氏痔科源远流长,自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开始,历经十代人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医学世家。丁氏痔科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在继承传统诊治方法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药物、诊疗方法体系。
术式经典可保留肛门功能
丁泽民是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他师从两淮名医,逐渐披古通今。20世纪70年代,丁老在全国最早将激光技术应用于肛肠疾病。21世纪80年代,他对痔疮的传统结扎疗法进行了改良,研究出了“分段齿形结扎法”,治疗环状痔及三、四期内痔。此疗法的优势在于,一是能一次治愈重度痔疮,二是能有效预防肛门狭窄,三是避免了直肠黏膜外翻和肛门失禁,此疗法已成为国际特别是亚太地区治疗痔疮的“金标准”,属经典术式。
丁氏痔科擅长诊治痔科(肛肠)类10余种疾病,包括一些国内外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如高位复杂性肛瘘挂线等技术疗效独特。治疗肛瘘以往都采取切开的方法,往往会对肛门的功能造成影响,如肛门失禁、肛门狭窄等。20世纪90年代,丁老提出用保留括约肌的微创方法治疗复杂性肛瘘。丁老的方法是将用去腐生肌的中药处理过的药线或药捻放置在瘘管里,结合中医外科的挂线疗法,达到治疗和治愈肛瘘的目的。以上几种方法不但有良好的疗效,且缩短了疗程,最大限度保留了肛门的功能,极大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针对炎性肠病(克罗恩病)肛瘘,丁老创立了“温阳透热,健脾泄浊法”和“气药灌肠法”,研制了溃结灌肠液,就是通过辨证,用温阳健脾化湿的药物灌肠。与传统灌肠法不同的是,这种方法要用气加压,因此可达到较深的部位;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还可以调节压力,使药物直达病灶。
中医秘方能经得起考验
现代人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阳虚体质多见,肠道动力不足,因此功能性便秘患者很多。对此,丁老创立了“扶阳固本,升清降浊”法,研制了润肠通便口服液,以温阳健脾的药物为主,如肉桂、黄芪、肉苁蓉等。有一位40多岁的患者从小便秘,以至于不得不将结肠切除并造瘘来通便。到南京市中医院就诊后,他每天早晨空腹喝下丁老的药,并且接受针灸治疗,针刺八髎、肾俞、足三里等穴位,4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再经过饮食、行为、情绪的调整,几个月后竟然痊愈了。
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建设之初,丁泽民毫无保留地将家里传承了100多年的秘方奉献出来,如消肿洗剂、消炎膏、青黄散等几十个肛肠外用药,口服的利尿合剂、清燥合剂、抗炎合剂,治疗肛肠病血证的便血合剂,促进伤口愈合的珠黄散、生肌散等。如今,这些药已成为南京市中医院的“镇院之宝”,多年来一直在使用,长盛不衰。
肛肠疾病也要一人一方
丁老始终倡导“五脏一体观”。他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大肠和肛门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肛肠病虽然多以局部表现为主,但往往反映了气血、经络以及脏腑的问题。例如,一个人情绪不好,肝气郁结,就可能引起便秘、腹泻、痔疮等,除了外治肛肠,还要结合辨证内服疏肝解郁等药物,做到一人一方,才能治好疾病。
现在,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的业务骨干都是丁老的徒子徒孙,国内受过他教诲的医疗骨干有上千人,丁氏痔科已传承到了第十代;该院肛肠科成为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十二五”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还为丁氏痔科传承人相继建立了三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丁曙晴 丁氏痔科第十代传人,丁泽民和丁义江教授名老中医传承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参与了名老中医验方、制剂的整理和系统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先后主编参编《丁氏痔科学》、《丁氏肛肠病学》、《丁氏肛肠病学》等专著,使名老中医在传承中发展,出版主译了《大便失禁诊断与治疗》、《盆底疾病影像学及多学科临床实践》等国外书籍;并利用网络及信息化技术,建立了排便障碍性疾病、痔病等医教研一体化的信息系统。